“安身之本,必资于食。”自古以来,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备受关注。当前,全球健康产业迎来重大变革,民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更是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股浪潮下,如何深度融合,为国民健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服务,成为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医学领域的重要议题。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马方在临床营养领域深耕近40年,长期致力于将营养科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专业的营养指导。近日,马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食疗养生有望成为中西医融合的关键切入点,成为现代医学探索开拓的新方向。

马方(左一)对患者进行营养指导
中西医食疗的“殊途同归”
中西医在治病方面,由于理念、方法和产品的差异,融合难度较大。但在营养和养生领域,二者却有着相通之处。
马方指出,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诸多食材兼具药用价值;而西方营养学则专注于从食材中提炼各类营养素,如胡萝卜素、花青素等。二者追本溯源,都立足于食材。
马方介绍,《黄帝内经》有云:“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深刻阐述了食物不仅能饱腹,更能滋养身体。许多食材本身就具有药用价值,如山药能健脾益胃、莲子能养心安神等。西方营养学同样聚焦于食材,致力于从各类食物中提炼营养成分,以科学量化的方式剖析食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围绕食材展开,目标都是促进人体健康。例如大豆,在中医食疗中,它是滋养气血的佳品;从西方营养学角度看,它是优质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可制成蛋白粉满足人体营养所需。当下热门的海参肽、山药肽、沙棘肽等产品,以及沙棘果、大枣、枸杞等食材,不仅在中医养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富含现代营养学所看重的多种营养物质。
“这表明,中西医在食疗养生领域可以实现有机融合,相互借鉴。”马方指出。
食疗养生推广路上的“拦路虎”
尽管中西医在食疗养生领域的融合前景广阔,但推广却面临诸多挑战。
马方坦言,西医体系在当下医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患者就医时,接触中医的机会相对较少。以当前大型综合三甲医院为例,虽然设有中医科,但其在膳食营养方面的交流与指导十分匮乏。即便是内分泌科的医生,往往也只是简单提醒患者要注意饮食,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难以切实满足患者需求。
马方介绍,中医食疗的个性化特点,也为其推广带来挑战。中医强调“辨证施食”,需综合考量天时(如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地利(不同地域的饮食差异与人体适应性)、人和(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等)。以冬季为例,北方气候寒冷,人们适合食用羊肉等温热性食物以补肾防寒;南方相对温暖,饮食则适宜温润滋补。然而,这种个性化需求需要专业人员精准指导,目前我国专业指导人才稀缺,无法满足大众需求。
此外,中医食疗操作较为复杂,部分食材药味重,影响食用体验,由此阻碍了中医食疗养生的推广。
开辟食疗养生发展的“新航线”
食疗养生作为中西医融合的关键突破口,既承载着中华传统医学的千年智慧,又融合了现代西方营养学的科学理念。当前,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医药传承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抓住机遇、攻克难关最为关键。
为此,马方建议,可以对传统中医方剂进行创新改良,如制作成通用药膳包,并详细标注功效;针对祛湿肥胖、湿气重等特定人群,开发相应的药膳包和调药丸包。“这些产品使用便捷,大家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地用于泡茶、炖汤、烹饪等,极具市场潜力。”
在技术层面,现代发酵、萃取等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充分提取食材和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高其生物利用度,使人体更容易吸收。这不仅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也为中西医食材和营养素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以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为例,腐乳、臭豆腐等经过发酵后,不仅产生了独特的风味,更重要的是对肠道菌群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在疾病预防和康复过程中,通过非药物手段调节人体营养素的吸收和代谢紊乱,营养科学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未来,希望我国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积极推动中西医在食疗养生领域的融合,尤其是借助不断进步的制药制备技术,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马方如是说。
(范永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