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45年致追梦人丨陈南鹏:这里喝杯咖啡都会碰出新想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9:35:00    

2023年4月的一天,随着飞机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降落,陈南鹏携妻儿踏上熟悉的故土,那一刻,多年来萦绕在他心头的“回家梦”,终于稳稳落地。

走出机场,扑面而来的不仅是春风,更有深圳向青年科创人才敞开的怀抱。这位在欧洲漂泊十余年的科学家,将以深圳湾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家的身份,续写与深圳的故事。

“深圳是一座未来之城。”这句由衷的感慨,饱含他对这片土地的期许。从实验室里观察细胞分裂和运动的过程,到与跨领域科学家碰撞出新的研究方向,陈南鹏的每一步探索,都如同一粒种子落入深圳的科创沃土。

出生前便结下 与深圳的缘分

陈南鹏开玩笑说,自己和深圳的缘分早在他出生前便结下了。

20世纪80年代,陈南鹏的父亲曾在深圳工作,母亲怀着身孕时也曾从汕头来深探过亲。他儿时的记忆里,深圳是父母口中“很远也很热闹”的地方。

2018年他才真正认识这座城。

那一年,已在德国从事细胞生物学研究6年的陈南鹏,受邀参加中山大学国际青年论坛。论坛后半程,他随团来到深圳,参观了南方科技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实验室。崭新的仪器设备、开阔的实验空间、年轻科研人员眼中的热忱,深深震撼了他,“2012年我出国时,国内生命科学研究与国外顶尖水平尚有差距,但6年后回来看,深圳的实验室条件已经追平国外顶尖大学了。”

访问期间,他与深圳高校的青年科学家深入交流,“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背景,科研思维开阔,那种想干实事的冲劲,与深圳这座城市的气质高度契合。”当时,陈南鹏正筹划回国发展,深圳自此成为他心中的选项。

2022年5月,陈南鹏参加了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的线上面试。面试过程中,这里自由开放却又严谨认真的学术氛围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年底,陈南鹏到香港大学进行短期学术访问,这时候他手里已经有了深圳、广州、香港好几家科研机构的offer。

经过抉择,他最终接受了深圳湾实验室的邀约,尽管他还没去那里实地看过,但他已经相当笃定,他解释:“深圳湾实验室所创造的科研无忧的环境,能让科学家避免把精力浪费在大量的行政事务中,真正把绝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中。这一点对科学研究太重要了。”

跟着城市节奏

调整研究方向

2023年4月,陈南鹏全职加入深圳湾实验室,成了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的特聘研究员,开始组建自己的实验团队。这里自由、包容、严谨的学术氛围,让他总能冒出新的科研想法。

在深圳湾实验室里,陈南鹏能碰到生物医学领域内几乎所有门类的科学家,“不同的专业,思维模式、逻辑、提问题的方式都不一样。往往跟不同领域的专家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撞出些新想法。”

他的研究方向,也跟着城市的节奏调整。博士期间,他专注于细胞分裂机制这一基础研究领域,博后期间把研究重心转向细胞黏附与运动领域。来到深圳后,他又开始把基础研究和临床需求相结合。目前陈南鹏的团队开始聚焦一种名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的遗传病,患儿五六岁发病,肌肉会慢慢萎缩退化,患者在二十岁左右开始可能因为心脏或者呼吸衰竭去世。该病的致病基因,正是一种介导肌肉细胞黏附的关键蛋白。

这时候,深圳的好处显出来了。“这儿有大量的临床样本库,我们能很快找到医生对接,拿到病例数据。”深圳湾实验室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有很深入的合作,这让他常从病人的角度想问题,能够及时发现新的科学问题和医学挑战。

实验设备升级

算力全球顶尖

进入深圳湾实验室两年,陈南鹏最明显的感觉是,和这座城市一样,他所在的实验室也“长”得飞快。

他说,刚入职时最犯愁的是没有自己的学生。深圳湾实验室是新型科研机构,并没有招生资格,需要和香港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生,“按照规定,学生在香港上两年课,回实验室只剩两年做研究,时间压根不够。”

颜宁院士担任深圳湾实验室主任后,很快推动深圳医学科学院博士项目(SMART PhD program)的建立。该项目的课程均由实验室研究员亲自设计,实行全英授课。被该项目录取的博士生全部博士学习过程都将在深圳度过。在前三个月里,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三个不同的实验团队进行轮转,直到找到真感兴趣的方向才最终定导。“2024年招了第一届,今年8月下旬第二届学生就到了。”陈南鹏高兴不已,“学生能从头跟到尾参与课题,科研时间有了保证。”

实验室硬件升级同样令人惊叹。2025年2月,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整体搬迁至卫光生命科学园,与深圳医学科学院比邻而居,周边环绕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光明科学城的大科学装置集群给科学家添了不少力。“资源集中在一块,跨领域合作方便多了。”陈南鹏说。

陈南鹏所在的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AI是强项。差不多一半老师做的是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医药研究,要用到超级计算机这种大科研装置。超算设备能够帮助预测蛋白质折叠、鉴定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并筛选药物靶点,算力媲美国际顶尖机构,而且能够远程供其他机构的科学家使用。

科研写进童年

科学融入日常

工作之余,陈南鹏喜欢陪儿子探索户外。深圳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他们观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丰富素材,儿子会用小本子记录昆虫习性。更让陈南鹏惊喜的是深圳浓厚的“科创生态”。光明区的公园、深圳科学技术馆,小学的“科学家进讲堂”活动,都在无形中培育着科学的土壤。

今年3月,陈南鹏在儿子学校的进行了一次科普讲座。演讲结束后,一个孩子举手提问:“细胞分裂时,会不会分成一个大一个小?”这个问题听起来很天真,实际上直指“细胞非对称分裂”这一前沿领域。“深圳的孩子不仅敢于提问,还能提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我很开心。”他笑着说。

在实验室举办的科学与艺术创作比赛中,儿子把神经细胞画成“宇宙星球”,把自己画成宇航员来比喻在细胞世界中的孜孜探索,“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正是深圳独特科创氛围的生动写照。”

站在家中阳台,陈南鹏眺望窗外不断“长高”的光明科学城。他说:“深圳是一座面向未来的城市,既能让人心无旁骛投身科研,又能在抬头时看见日新月异的明天。”

深圳晚报记者 李鸿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