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滩文化是多彩贵州的一个鲜明符号,它传递的人文内力,坚韧而笃定。“万马如龙出贵州”,究其精神原动力,可以看见沙滩文化的影响力。百余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虽如白驹过隙,但它夯积的文化因子,有力地推动着地域文化和教育的进程。至今,传承研究沙滩文化有识之士络绎不绝。

禹门寺中的碑林为李连昌摹刻
一生钟情一生痴
遵义市文史专家李连昌认为,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蜿蜒的乐安江边,走出了一大批文化名人,其影响深远的学术成就,堪称贵州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务本求实、崇文养德、自信开放的“沙滩文化”,也成为遵义文化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理想而奋斗。
李连昌今年77岁,记者到位于红花岗的他家探访时,他正在围茶秉书。他手里捧着一册形近字古籍说,这是他在民间淘来的宝贝,是个孤本。“从印章上看,这个孤本是黎庶昌父亲黎恺的藏书,上面都是五言韵文,作者把容易混淆的形近字排在一起进行对比、甄别,由此可以看出写这个孤本的人,文字功底深厚,且很有学问。”李连昌说他目前正在研究这个形近字古籍,如果有机会影印出版,他就把它捐出去,让它在更为合适的地方发挥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李连昌就开始在新舟镇的沙滩附近寻访古籍,搜寻到200多册。搜集古籍,李连昌都是自掏腰包,加起来有五、六万元。搜集沙滩文化古籍的同时,他还把精力放在名人关于沙滩文化的诗文石碑搜寻上,几年前他在中华书画网征集线索,虽反馈不多,但也有收获。
让那些石碑上关于沙滩文化的文字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李连昌的一个执念。他在距沙滩不远的在禹门寺建碑林,碑上就刻录着名家对沙滩文化的评价。10多年来,他陆陆续续刻建了30多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根据名家的手迹摩刻,这些名家包括曾国藩、梁启超、章士钊、黄宾虹等。收录名家手迹资料,李连昌都是自己掏腰包,但他乐此不疲。
“一代宗师黄宾虹根据郑珍的一首诗的内容而描绘的沙滩画,因为黄宾虹没到过沙滩,所以画家根据自己以往所见把沙滩画成崇山峻岭。”李连昌说,虽有出入,但很有价值,这个画,他已刻在石板上,如今放在禹门寺那里。

黎庶昌担任外交官期间,撰有多本书籍,图为《西洋杂志》
李连昌现在的身份是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在文献古籍搜集方面,他的作为深受社会赞赏。记者在他家那个貌似大杂烩的楼上,看见好多尚未刻字的石板和已刻好字的石板。对于刻好字的石板,他要搬运到禹门寺进行展示。石板上的字都是他亲手刻的,一笔一划,包含着老人对沙滩文化的浓厚感情。“刻在石板上的字跟名家的手迹很接近,因为我是根据放大扫描的照片来刻的,字迹比较接近原件。”经常,李连昌在楼上一刻就是好几个小时,每块石板刻好,需10多天的时间。
李连昌幽默地说,以前搜集古籍是他一个人,后来搜集名人诗文变成了三人行。他们这个有共同志趣的小团队,走江西,赴陕西,发现石碑上有与遵义有关的文字,经得同意后就用拓片把文字“取”下来,至今已拓了200多块碑,其中有50多块碑反映的是沙滩文化的内容。李连昌在自家屋子的楼上指着一堆拓片对记者说,这些拓片来之不易,每件拿回来都充满艰辛,不过他觉得这很值得。“我们搜集关于沙滩文化的石碑诗文,有几个条件必须满足:首先,诗文的作者必须是名人;其次,石碑必须有故事;再次,必须是名人手迹。”
一次,李连昌得知陕西汉中武侯祠的一块碑上有黎庶昌写的关于诸葛亮的诗文,便驱车直奔汉中。他了解到,当年黎庶昌回贵州老家为去世的母亲尽孝,复职时经过汉中写了这篇《吊武侯文》,文字被刻成碑存立在汉中武侯祠里。汉中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地方,而黎庶昌一直崇敬诸葛亮。“我们去的时候,武侯祠不允许拓片。做了大量的沟通工作,最后才允许我们拓了。”李连昌说,拓片时要捶打白纸上千下,虽说辛苦,但他很快乐。

李连昌向记者介绍沙滩古籍
古韵遗风代代传
从某种角度看,李连昌的梳理、传承实际上也是沙滩文化的一部分。而作为遵义市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的黎铎,在研究沙滩文化方面因为“黎氏直系后裔”这个优势,似乎更有“地缘”之机。
黎铎一家都在遵义师范学院工作,妻子、女儿都是老师。退休后,黎铎就把精力投入到沙滩文化的研究上。他说,这些年,遵义市集中力量搜集整理沙滩文化资料,出版沙滩文化典籍,推出了《郑珍全集》《莫友芝全集》和《黎庶昌全集》。其中《莫友芝全集》就有两套,一套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剑主编,另一套由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梁光华主编。而《黎庶昌全集》,则是他和仁怀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龙先绪合作的结晶。

李连昌展示沙滩藏书 陆青剑/摄
“沙滩文化的资料搜集整理基本齐全,有475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出版的三大全集1500万字。两者加起来近2000万字。这两大项工作花了10年的时间,而我参与其中也有8年。”为沙滩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弘扬而付出,黎铎觉得“这份工作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身为遵义市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策划、组织各种活动已成为黎铎的一种生活日常。至今,该促进会已举行4次学术会议,包括郑珍和莫友芝诞辰200周年学术活动、黎庶昌诞辰180周年学术活动,以及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而3套论文集的推出,凸显沙滩文化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黎铎介绍,促进会还和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合作,在遵义沙滩举办过一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加拿大、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积极与会,用黎铎的话说,“影响还是很大的”。

郑莫黎三氏家族子弟在沙滩村“九九重阳晒诗会”上读诗
这个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是,我国大学硕士、博士的论文,在举行这几次学术会议之前,研究沙滩文化和郑莫黎的仅是个位数。黎铎发现,学术会议举行之后的几年里,我国大学锁定“沙滩文化”的硕士、博士跃升为七、八十个,沙滩文化研究升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学者成了沙滩文化研究的新生力量。
“九九重阳晒诗会”是遵义市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开展的亮点活动,同时也是遵义市级非遗项目。晒诗会始于郑珍时代,黎铎介绍,那时先贤们在每年春天的三月三、秋天的九月九举办晒诗会,已成为一个传统。“黎庶昌当年在日本工作,每年遇到这两个时间节点都要举办晒诗会。现在我们举办的晒诗会,是对这个传统的一种继承。”黎铎认为,对于沙滩文化的研究,一定要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时代性。

沙滩文化小学的书法班

诗人在遵义市新舟镇沙滩村文化广场书写诗词
这几年举行的“九九重阳晒诗会”,参会人员有老师、学生、干部、农民等,只要热爱诗歌,都可以写出来,然后展示给大家看。活动至今已举办6届,第一届很少有农民写诗参加,近些年农民和孩子们都参与进来,“第一届与会者40多人,到2021年发展到150多人,说明晒诗会能吸引人。”在黎铎看来,这是一个诗歌普及活动,这样的活动在全国也不多见。
让黎铎高兴的是,沙滩文化进校园已初见成效。原先的新舟禹门小学更名为沙滩文化小学后,遵义市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就跟该校合作,开办诗歌班和书法班。记者在沙滩文化小学3楼的两间教室看到,两个班的孩子们或认真地朗诵诗歌,或挥毫书写,样子特别认真。校园文化以“沙滩文化”为引领,从开办传统文化班到校园里道路的命名,乃至宣传橱窗、墙画的内容展示等,都注入了沙滩文化元素,突出学校的地域文化特色。

沙滩三儒
“沙滩文化从平时的教育中慢慢浸润,比如吃午饭时,学生在排队等候的间歇背诵沙滩的‘八景’,这样沙滩文化就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的心中。”刚从沙滩小学退休的教师黎镜是黎铎的妹妹,是沙滩文化的坚定追随者,退休前就曾在诗词班给学生上课。她说,很多文人都写过沙滩八景,但最有名的是黎庶昌的父亲写的那8首诗。“细节,往往最能进入心灵深处。”
学识盈余,始于发蒙。遵义许多人家的孩子每逢4岁4个月4天这个时间节点,都要举行发蒙仪式。发蒙仪式要拜师,如果父母可以胜任,孩子就拜父母为师,举行一个很正式的拜师仪式。如果家里没人可以当“老师”,家长就要提着糖食果品之类的礼物,带着娃儿到已“物色”好的老师家去拜师。拜师时,孩子要向老师磕头致礼。老师对着孔子像,教孩子写一个“人”字,并送给孩子一套笔墨纸砚。
为什么写“人”字?黎铎说,因为“人”字是两只脚,一只脚是德,一只脚是才,德才要兼备,如此做就是让孩子知道“人”的含义。家长带孩子回家后,在自家堂屋里告诉先祖,娃儿4岁了,可以读书学习了。“这个传统如今正悄然复兴,相信有一天会四面开花,沙滩文化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这些后人。”黎铎说。
来源 | 《乡村地理》杂志
文 | 陆青剑
新媒体编辑 | 徐婕妤
二审 | 谢予谦
三审 | 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