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张照片,特意去了一趟天鹅湖。”
近日,
不少网友在社交媒体平台
分享合肥天鹅湖的夜景风光,
其中,
焕新亮相的合肥大剧院
凭借璀璨灯光与独特建筑造型,
成为了市民和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

合肥大剧院外饰焕新,氛围营造。通讯员 束蕊 摄
如今,
在舞台之外,
合肥大剧院正突破传统剧场的边界,
以多元角色融入城市生活,
解锁更多的可能性。
“地标打卡点”:外饰焕新引驻足
天鹅湖畔波光潋滟,大剧院内灯火通明。在今年年初,合肥大剧院结合院内环境与人流分布,对主要出入口、木桥通道及周边绿化等多位置多方面进行了氛围改造。主要包括东南门入口增设了落地发光艺术字;观众入口台阶暗藏灯带,夜间点亮时如星光铺就的阶梯;内部通道上方悬挂“满天星”灯串,与木桥栏杆、人行护栏的灯带形成呼应,既方便夜间通行,又勾勒出剧院灵动的夜间轮廓。

合肥大剧院外饰焕然一新。夏伟 摄
合肥大剧院这些精心设计的光影效果,吸引不少市民与游客驻足打卡拍照。毕业季期间,合肥大剧院还开放了剧院部分特色空间,为毕业生提供毕业季拍摄场景,传递“谢幕即启程”的仪式感。

毕业季剧院打卡活动。通讯员 束蕊 摄 毕业季剧院打卡活动。通讯员 束蕊 摄
“剧院作为复合型文化空间,早已突破演出场所的单一属性,我们通过对传统剧场模式的空间重构和功能拓展,其目的是以非演出形式实现艺术渗透,这不仅是场地的开放,更是艺术价值的延伸。”合肥大剧院公共事务部副经理陈韦韦介绍。
“城市会客厅”:市集展览添活力
走进合肥大剧院,除了演出厅的庄重,大堂与公共区域的热闹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成立于2013年的江豚咖啡,在今年农历二月初二正式入驻合肥大剧院,这家以环保为主题的咖啡馆,提倡“每杯咖啡捐赠一元保护江豚”,在大剧院内收获了剧迷的广泛支持。

剧院内的江豚咖啡。通讯员 束蕊 摄
此外,各类主题展览与市集,更让剧院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
在今年3月份,“江淮之春”2025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举办期间,剧院内的中庭大厅变身非遗市集,40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集中亮相,让观众体验造纸、漆扇DIY、品茗听曲,感受文人雅士的生活意趣。
“我们会根据演出内容策划配套活动,让观众从单纯‘看剧’延伸到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陈韦韦介绍,文创市集、手工体验等活动已成为常态,“我们希望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剧院大堂热闹起来。”
“文艺惠民站”:全民共享艺术味
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合肥大剧院践行“艺术为民”的理念,通过公益票、社群活动与艺术教育,让文化服务触达更多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5月推出的合肥大剧院欢唱团,成为了现象级公益项目。此外,少儿芭蕾舞团、小主播夏令营、公益讲座式音乐会等项目,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的艺术教育体系。陈韦韦透露,剧院还在筹建公益图书角与音乐角,“未来市民可以在这里看书、听小型演奏,让艺术融入日常。”

公益音乐会。通讯员 束蕊 摄
合肥大剧院副总经理乔文表示,剧院正朝着“打造最亲民大剧院”的目标迈进,“我们希望努力为观众提供更多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的文化服务,为合肥注入文化动能,让这里不仅是演出场所,更是市民愿意常来的文化家园。”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