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高铁创新的故事,正翻开更精彩的篇章(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8:32:00    

8日至11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现代化铁路技术装备展览会同期举办,还同步开展了“高铁创新之旅”、技术参观、文化科普等活动,大会发布的《全球高铁创新发展报告》显示,中国高铁的创新活力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一列复兴号列车行驶在齐鲁大地上。张英利 摄

汇聚全球60多个国家顶尖智慧的盛会,不仅是一场高铁技术的集中阅兵,更像是一扇观察中国乃至世界创新活力的窗口。这场盛会层层铺展,内容丰富、亮点纷呈、参与广泛,从前沿技术的集中亮相到创新成果的沉浸式体验,再到行业智慧的碰撞交流,处处都透着一个信号:高铁创新的故事,正翻开更精彩的篇章。

走进大会展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CR450动车组的“解剖式”展示。这辆被称作“未来高铁”的列车,车底悬挂的永磁牵引系统泛着金属光泽,研发人员介绍,这套系统比传统牵引电机效率提升10%,噪音降低5分贝,布满微型传感器的车身表面,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和微小形变。看得见的创新背后,是136项专利技术的支撑,也是中国高铁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所在。

据介绍,中国高铁已实现动车组轴承、牵引变流器等“卡脖子”技术的100%自主化,累计获得专利超过1.8万项。为解决高寒地区钢轨冻胀问题,研发团队在漠河建立试验站,连续五年冬季驻守,记录下3000多组温度与轨距变化数据,最终研发出的“防冻胀轨道结构”,让高铁在零下40℃仍能保持300公里以上时速。这种扎根实地的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而是带着钢轨温度的突破。

创新不止于硬核技术,更藏在细节里。展厅角落里的一个互动装置展示了高铁座椅的进化史:从绿皮车的硬板凳,到初代动车的固定座椅,再到如今可360度旋转、带按摩功能的智能座椅,每个迭代都藏着对乘客需求的精准回应。工作人员介绍,新款座椅的靠背角度调节按钮,位置经过2000次人体工学测试,最终定在离扶手12厘米的地方,刚好适合大多数人的伸手距离。这种从“够用”到“好用”的升级,正是创新温度的体现。

走进这场全球瞩目的高铁盛会,感受高铁创新发展的澎湃力量,见证高铁创新发展带来的更多美好改变。盛会所彰显的创新活力,将持续照亮着未来道路。从攻克技术难关到构建创新生态,从满足国内需求到服务全球发展,中国高铁的创新故事,既是一个产业的成长史诗,更是一个国家创新活力的生动注脚。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