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薪火传楼韵,青力筑振兴”实践队深入龙岩市永定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化调研、产业探访、非遗传承等多元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解码土楼文化:从建筑遗产到活态传承
实践队首站抵达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走访振成楼等代表性土楼建筑。在被誉为“土楼王子”的振成楼内,队员们聆听原住居民阿婆讲述土楼记忆,通过鲜活的口述史感受土楼作为 “活态遗产”的文化温度。同时,实践队针对原住居民和游客设计“我们的土楼之家”“我们的土楼之旅”两份调查问卷,收集对土楼发展及旅游设施的反馈,为保护与开发平衡提供数据支撑。

图为实践队成员聆听关于土楼的记忆

图为实践队成员向游客发布调查问卷
此外,实践队与福建土楼王子景区、福建中旅饭店管理集团相关工作人员开展座谈,围绕“传统文化转化为文旅产业”“古建筑保护与文化活化”等议题交流,形成“保护—开发 —传承”的调研思路,深刻认识到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深意与发展潜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相关工作人员座谈

图为实践队成员合照
探寻双博馆:红色基因与土楼智慧的碰撞
为追溯文化根脉,实践队走进永定区博物馆与福建土楼博物馆。在永定区博物馆,队员们透过革命文物与历史照片,了解从土改分田到红色交通线的永定革命史,感慨“红色精神跨越时空依然滚烫”,并发挥新媒体专长拍摄宣传视频,让红色故事以年轻视角传播。
在全球唯一土楼专题博物馆——福建土楼博物馆,队员们通过夯土建筑模型、生活器具陈列及建造技艺展示,理解土楼“家族之城、文化之堡”的内涵与“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客家迁徙史诗与聚族而居传统给队员留下深刻印象。双馆之行让队员们在知行合一中坚定文化传承责任,计划将调研转化为宣讲素材与文创灵感。

赋能乡村产业:从牧场到车间的青春实践
实践队在永定区岐岭镇与下洋镇展开产业调研。6月28日,队员跟随牧民走进岐岭镇牧场,参与牛羊放牧、草料投喂并直播,了解畜牧业作为当地经济支柱的作用,体会产业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意义。
6月29日,聚焦非遗传承的小队走进林记牛肉丸工坊,学习制作工艺并开展“非遗美食探秘”直播与Vlog制作,扩大下洋美食传播声量。同时,科技调研小队探访下洋光明食品厂,参观泡鸭爪生产车间数字化管理流程,见证科技与美食融合的乡村振兴力量。

图为实践队队员学习制作牛肉丸
当天下午,实践队走访下洋镇多家美食店铺,发现特色美食已成为乡村旅游打卡点,当地“美食文化节”年吸引数万游客带动商户增收。实践队表示将持续跟踪,助力“美味经济”成乡村振兴“新引擎”。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食品厂负责人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牛肉丸美食店
“实践队将继续深耕,让土楼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彩,为乡村发展贡献青年智慧。”实践队成员纷纷表示,此次“三下乡”实践,队员们以脚步丈量文化根脉,用行动赋能乡村振兴,通过实地调研、文化体验、产业探访,形成丰富调研成果与新媒体内容,展现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来源: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