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县四十里堡镇连家湖村新建的文化广场上,村党支部书记戚东厚正带领党员群众安装健身器材:“邻村干得好,咱得跟上!让乡亲们有个舒心去处,就是咱要干的实事!”这番干劲,正是沂水县全面激活村“两委”班子干事动能、聚力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
沂水县坚持党建引领,聚焦村“两委”班子这支关键力量,通过强头雁、活资源、聚群力三大实招,在“人”上做文章,在“财”上求突破,为乡村振兴夯实坚实根基。
强头雁:提能+保障,激活领飞“主引擎”
如何让“头雁”心无旁骛、振翅高飞?沂水县打出培养锻炼、待遇保障“组合拳”,切实增强岗位吸引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通过参加县里组织的学习培训,听到很多基础差的村都发展起来了,虽然我们今年年初被纳入全市后进班子,但是我们有信心在年底实现大跨越,让村庄发生一个大的改观。”马站镇八大庄村党支部书记杨登烁在全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培训班上话语铿锵。
近年来,沂水县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注重发挥“身边榜样”引领示范作用,以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引导村干部崇尚先进、见贤思齐。今年以来,沂水县先后组织培训各类村干部11000余人次,形成了“不比阔气比志气、不比基础比变化、不比条件比干劲”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镇党委给我评定了红旗,每个月工资增多了,自己干事的劲头也足,村里的矛盾也越来越少。”崔家峪镇东荆山头村党支部书记陈纪泉高兴地说。
2025年,为了进一步激励村干部担当作为,沂水县细化评星定旗考核评价方式,将年度绩效改为月度绩效发放,建立健全了“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的报酬体系,还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购买人身意外险、定期健康体检,正常离任后还能享受离任干部补贴,不仅解决了头雁队伍的后顾之忧,还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鲜明导向,真正实现了“干有奔头、有奖励,退有待遇、有保障”。
活资源:挖潜+合作,拓宽增收“致富路”
发展是硬道理,增收是试金石。沂水县将富民强村作为村“两委”班子施展拳脚的主战场,通过发挥村庄自身优势,探索各自增收发展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在马站镇马站村米粮邦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电商直播间内,党支部书记刘龙化身“带货主播”,正在推销着合作社的“七彩煎饼”。“以前村里有十几个煎饼坊,单打独斗,现在,我们党支部领办成立了煎饼合作社,既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又提供了就业岗位,实实在在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与此相同的还有道托镇韩家曲村利用闲置的楼房租出去建立巾帼客服基地,引进项目创办“共富工坊”;圈里乡涝坡村流转闲置土地发展“共富农场”,推动“小田变大田”……善用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成了各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以来,沂水县围绕做好“富民强村壮镇”三篇融合文章,条件好的村做强产业,基础弱的村盘活资源、做土地文章,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价值,发展合作社、共富公司、家庭农场、“同种一块田”“共富工坊”等增收模式,拓展集体经济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已有18家联合社、20家党支部领办示范社、合作社1914家、家庭农场1724家、65家共富工坊。
聚群力:搭台+赋能,释放振兴“大能量”
乡村振兴非“头雁”独舞,需“群雁”齐飞。沂水县积极搭建平台,引导村干部从细微处着手,在服务中实干,提升乡村治理温度。
龙家圈街道中山村设立“儿童成长助力站”,组织村里的“三青”人才志愿者利用周末陪伴孩子学习、做手工。“设立成长助力站,不仅解决了周末、节假日孩子‘看护难’的问题,又给年轻人搭建了服务家乡、锻炼成长的平台,是‘双向奔赴’的成长。”村党支部书记安玉军说。党支部领办“周末学堂”,不仅填补了孩子们课外教育的空白,更是以文化人、以德润心,重塑着孩子们的精神风貌。像这样的“周末学堂”,沂水还有172处,服务着5500多个家庭。
头雁振翅,群雁和鸣,沃土生金。沂水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闫从发表示:“我们紧紧抓住村‘两委’班子这个关键,以强有力的保障激活‘头雁’,以创新的思路盘活资源壮大‘财力’,以务实的平台汇聚‘群雁’才智做优‘人力’,在‘人’与‘财’的良性互动中,为沂水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最深厚的根基性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一支支沉得下、干得好、有奔头的村干部队伍,正带领广大群众,奋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新画卷。(李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