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时下正值“双抢”时节。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双抢”是一幅镰刀飞舞、人畜争路的紧张画面。然而,在娄星区水洞底镇腾跃村佳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里,全然没有那种“硝烟弥漫”的紧张氛围——整田的机器在水田中来回跑动,十多名“农业工人”干活时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合作社负责人童益寿说:因为先进农机的普遍应用和社会化服务日益成熟,现在的“双抢”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打仗”了。
“但是时间观念还是要有的,只不过重点已经转移到技术和品质的竞争了。”童益寿说,去年,在大多数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他就大胆种植了200亩低镉稻种再生稻甬优4949,今年打算再扩大面积。这种低镉稻种生产的粮食不仅价格有保障,而且还可以享受免检待遇。另外,他还透露了一个技术“小秘密”:在稻苗抽穗前施加“穗肥”、添加微量元素,每株稻苗比别人的要多抽几穗。
显然,因为有着常人没有的眼光和执行力,童益寿成为新时代“双抢”的一位赢家。的确,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双抢”的内涵亦随之悄然蜕变。今日农民与合作社所争所抢的,其实是新时代农业价值的新高地,抢的是智慧赋能与科技制胜。机械替代人力仅是第一步,智慧农业方为未来战场。谁能率先将“汗水农业”升级为“智慧农业”,谁便抢占了现代农业的制胜先机。抢的是市场机遇与品牌先机。昔日的“抢”在于与天争“时”,今日之“抢”则在于与市争“利”。农民与合作社须倾力于品种优化、标准提升、品牌构建,抢在消费升级浪潮前占据价值高地,从“论斤卖粮”走向“按质论价”。抢的是组织效能与产业链话语权。专业合作社作为关键枢纽,其使命已远超组织生产本身。他们抢的是规模效益,更是产业链中的话语权:使农民不再只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价值链的主动塑造者与利益分享者。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是时代命题,农业产业同样充满“拼抢”和竞争。唯有紧握智慧之犁、深耕价值沃土者,方能成为农村广袤大地之上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