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友德的名字上方,空缺了75年的肖像,终于被填补。
这是一张年轻饱满的脸庞,眉宇俊毅,目光坚定,身着1949年制的公安制服——那年8月,26岁的徐家汇公安分局(今徐汇公安分局)民警王友德,在夜间巡逻时遭盗匪枪击,抢救无效,不幸牺牲。
英雄的名字和事迹,陈设在上海公安博物馆的英烈墙上,但因图像资料缺失,王友德成为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一位没有肖像的烈士。

上海公安博物馆英烈墙上的王友德烈士肖像曾空缺
“找到先烈的肖像,是我们的使命,也是家属的夙愿。”徐汇公安分局退休民警王国元和同事三次奔赴山东,遍寻不得王友德的影像资料,于是决定根据老人女儿的样子,“找人绘制一张画像”。
去年,这幅迟到的肖像画诞生;今年清明前夕,上海公安又运用数字技术,复原了王友德烈士敬礼的动态影像。
“很像!很像!是很爱我们的父亲!”看着屏幕上播放复原影像,年近八旬的王秀梅和王秀春姐妹俩止不住眼泪,述说关于父亲的记忆、遗憾和哀思。
遭枪杀牺牲
1923年4月,王友德出生于山东曲阜县吴村柳庄大队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6月山东曲阜解放,在党组织动员青年参军时,他毅然报名参军,后被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现为山东警察学院)。
1949年5月,王友德随军南下,参加接管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徐家汇分局,被安排在塘子泾派出所(现徐家汇派出所)工作。
上海解放初期,盗匪活动猖獗,地痞流氓横行。1949年8月18日晚,王友德与同事徐国祥一同往辖区虹桥路市民村巡逻。市民村人员混杂、地形复杂,因无路灯照明,深夜视线很差。
王友德和徐国祥经过第一弄时,黑暗中发现有两名男子迎面而来。徐国祥以手电筒照射,见两人形迹可疑,就喝令对方止步,并上前询问住址。两人答称“住在村内十九保”。
为了验明真假,王友德和徐国祥提出随两人去家中问询。谁知,就在转入第二弄时,其中一人忽然乘机奔逃。徐国祥立即拔枪紧追,途中,只听到背后一声枪响,待他转身返回时,发现王友德已经倒卧在血泊中,头部中弹、鲜血直流。
徐国祥立即向分局报告,分局长许孔珊立即率领刑警队三十余人驱车赶往现场,一面追捕凶犯,一面将王友德送往医院急救。不幸的是,因伤势过重,王友德于次日凌晨5点牺牲。
枪杀王友德的凶犯徐世万,在半个月后被嵩山分局捕获,于当年12月3日被依法执行枪决。
王友德是上海解放后徐汇公安分局唯一一名烈士,因影像资料缺失,他也成为解放后上海公安唯一没有肖像的烈士。
寻找“王友德”
2023年,徐汇公安开始筹建警史馆。那时,筹建组成员就定下目标:要把王友德烈士的英勇事迹补充完整,补上那张缺失的肖像。
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成员、退休民警王国元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市公安局政治部编印的《上海公安英烈》小册子上,他们找到了王友德烈士的简要事迹:1949年8月18日夜,王友德在市民村执行盘查任务时遭歹徒枪击,并于翌日壮烈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但遗憾的是,对他的事迹只有寥寥数语的文字概述,没有任何照片配图。”
筹建组发现,王友德曾被选调至“华东警官学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创立的第一所警察学校。1949年4月,学校800名师生南下,接管了上海、福建等地伪警察局,王友德就是其中一员。
以此为起点,筹建组开始新一轮追溯。华东警官学校的登记表,记录了王友德“能吃苦”“太老实”的性格特点;山东省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保存着王友德烈士的《烈士证明书》等资料。
但遗憾的是,即使遍访了曲阜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曲阜烈士陵园、烈士原户籍地派出所及烈士家属,因时隔久远、档案不全等诸多原因,始终没能找到王友德生前的图像资料。
“如果一直找不到,警史馆开馆之日,王友德烈士事迹展陈板上的肖像照片就会是空白,那将是多大的缺憾啊!”这成了王国元等人的心病。
用画像填补遗憾
几天后,王国元突然迸发灵感:既然没有原始照片,那能不能请画家画一张出来呢?
筹建组多方打听,联系到了画家周贝贝,他曾为端木宏峪、肖玉泉等数位公安英烈设计过纪念碑、纪念像,广受好评。听完筹建组的请求,周贝贝深知难度很大,但仍愿意尽全力一试。
“为烈士画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我一口答应,但又忐忑不安。”周贝贝坦言,“因为跟我之前的创作相比,这次可参考的资料太少了,可谓是极限挑战。”
这确实是一次极限挑战。当年,王友德入伍后与家人聚少离多,他牺牲时,两个女儿尚幼,她们对父亲样貌的记忆十分模糊。唯一可以参照的就是筹建组在山东走访时,烈士家属曾反映,从小到大,别人都说大女儿王秀梅和父亲长得比较像。
“父亲牺牲的时候,姐姐4岁,我只有1岁半。说实话,我们对父亲的模样几乎没有印象,家里也没有他的照片。”王友德烈士的二女儿王秀春说,这么多年来,他们只是通过母亲和其他长辈的讲述,想象他的模样。
于是,筹建组将王秀梅的照片发给周贝贝作为参照。动笔前,他花了不少时间仔细观察烈士女儿的面部轮廓和骨骼特征,完成了初稿。之后又结合家属意见,反复打磨修改,形成定稿。最终,诞生了这幅迟到了75年的烈士肖像画。

画家周贝贝根据烈士大女儿特征创作打磨王友德烈士肖像
2024年9月30日,徐汇分局公安警史馆正式开馆。墙面上,人们终于见到了年轻的“王友德”。
是父亲,是英烈
今年清明前夕,结合“口述历史”《王友德烈士肖像复原记》专题纪录片的拍摄,徐汇分局牵头运用数字技术,复原了烈士身着当年制服敬礼的动态影像视频。
今天,王友德亲属一行4人专程从山东来到上海缅怀亲人。“可能是心灵感应吧,一见到父亲的影像,我就控制不住地想哭。”谈起父亲,77岁的王秀春数度哽咽:“这么多年,我们只知道父亲是在上海牺牲的,但究竟因何而牺牲,我们都不清楚。村里人也有很多猜测,现在终于真相大白,我们内心的石头总算落地了。”
王秀春说,父亲和母亲当年感情很好,家里人都说父亲在世时很爱孩子。“我出生在正月,冬天天气很冷,父亲就解开衣服,把我抱在胸膛里暖着。“
从小就没有父亲,姐妹俩在成长过程中难免受委屈。“有时一想到父亲,我都会不自觉流眼泪。小时候,我还不止一次地幻想过,父亲有没有可能没有去世,哪天就突然回家来了。”王秀春说。
向王友德烈士献花时,亲属们难抑哀情,他们身后,王国元也红了眼眶。从考证事迹、寻找肖像到为烈士画像,他和同事先后三次赶赴山东,与王友德亲属联系紧密。“我在公安战线工作了40多年,为我们公安的先烈补上画像,是一份光荣的使命。”

徐汇分局警史馆筹建组前往王友德烈士女儿家中探访
如今,王友德亲属与徐汇分局民警共同的心愿已了。一幅肖像、一段视频,既是亲人的情感寄托,也让后辈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有了更具象的载体。
原标题:《迟到75年的画像:上海公安唯一没有肖像的英烈,重现年轻模样》
栏目主编:王海燕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邬林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