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奋起·洪流 | 寻迹上海抗战地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4 15:54:00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上海人民奋起抗日救亡的开端。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特别是在党探索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下,上海抗日救亡运动波澜壮阔,成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前期中心。从《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百代小楼到四行仓库旧址,抗战先驱们在这座光荣之城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遗址遗迹,激励着我们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远东反战大会旧址

虹口区霍山路85

1932年底,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决定于1933年在上海召开远东反帝反战会议,中国共产党接到通知后,马上指示中共江苏省委负责筹备这次会议。由于受到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当局的阻挠,远东反战大会被迫秘密召开。1933年9月30日,大会在霍山路85号二楼召开,宋庆龄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世界反战委员会代表英国人马莱作关于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报告。接着各地各界代表纷纷发言。宋庆龄在会上作《中国的自由与反战斗争》的演讲,她强烈呼吁“在整个远东,尤其在中国,发动一个强有力的运动,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最后通过了几项宣言和决议,包括《上海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大会开幕宣言》《反对白色恐怖的抗议》《反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军阀进攻中国红军的抗议》等。大会还成立了中国反战大同盟,选举宋庆龄为主席。

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

徐汇区衡山路811号

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始建于1921年,见证了中国现代音乐和百年唱片业的发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聂耳、冼星海等从事进步文化运动的音乐先驱集聚于百代,创作并灌制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爱国歌曲。1935年5月3日,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后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此首次灌制。

八路军驻沪办事处(兼新四军驻沪办事处)旧址

静安区延安中路504弄21号

1937年3月,李克农到上海后,曾租借此地,并在这里秘密成立红军驻沪办事处,对外称“李公馆”。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在红军驻沪办事处的基础上,八路军驻沪办事处(简称“八办”)成立,负责人先后为李克农、潘汉年,由周恩来直接领导,进行公开活动。11月,上海华界沦陷后,“八办”迁至萨坡赛路192号(今淡水路264号),转为半公开活动,由刘少文负责,一直坚持工作到1939年底奉命撤销。“八办”成立后,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公开阵地,通过卓有成效的上层统战工作和抗日救亡宣传,迅速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为全民族抗战初期党在上海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地旧址

黄浦区虎丘路131号

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上海文化界、职业界、妇女界、工人、学生等救国会相继成立,并联合组成上海各界救国会。随后,北平、天津、武汉等地也相继成救国会或救亡团体。1936年5月31日,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沈钧儒、邹韬奋等发起,于此处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救国联合会表示赞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要求国民党改变“先安内后攘外”的方针,联合红军,共同抗日。

抗战时期中共江苏省委旧址

徐汇区永嘉路291弄66号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中共中央委派刘晓来上海恢复和重建党的地下组织。同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由刘晓任书记、刘长胜任副书记,委员有王尧山、沙文汉、张爱萍、刘宁一等。八一三淞沪抗战结束后,上海租界沦为“孤岛”。江苏省委几经搬迁,于1939年4月转迁于此。由王尧山夫妇作二房东,刘晓作三房客,掩护省委活动。王尧山的妻子赵先除担任省妇委的部分工作外,专职掩护省委机关。省委会议常在楼下客堂间举行。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上海租界,次年8月起,江苏省委奉命分批撤退至淮南根据地。

周恩来发布“七月指示”所在地

黄浦区贵州路160号

1937年7月,周恩来在此会见潘汉年、刘晓,传达中央指示精神(即“七月指示”)。中国共产党为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早日形成,决定联合国民党政府一同抗日。1937年6月,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赴庐山进行国共两党的谈判。7月,周恩来、博古、林伯渠再赴庐山与国民党谈判,途经上海时,在中国饭店约见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潘汉年和中共上海三人团领导人刘晓,对上海的党组织工作的恢复和重建作了重要指示,强调日本全面侵略中国已不可避免,要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依靠群众力量揭露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把抗战变为真正的抗战;抓住全民族抗战的时机,以文化界为基础做好统战工作,开展既是合法也是群众性的抗日活动,同时要注意保存和积蓄革命力量;对于党组织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对负责干部,要注意隐蔽条件。“七月指示”为上海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指明了方向,对重新规整党组织队伍,开展秘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救亡日报》社旧址

黄浦区南京东路353号

1937年7月,周恩来在上海时,曾向潘汉年提出要办一张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于是着手筹办《救亡日报》。《救亡日报》于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由郭沫若任社长,社址在南京东路大陆商场6楼。创刊时,全社只有10多名工作人员,大家相约一律不拿薪水,写稿不取稿费,甚至于到报社办公的交通费也都由自己负担。为打开局面,报社成员四处奔走,积极争取支持,得到热烈的响应。得到国人景仰的宋庆龄、何香凝以及政界、军界、商界、文化教育界的著名人士如冯玉祥、李公朴、邹韬奋、胡愈之、黄炎培、沈钧儒、陶行知、郑振铎等纷纷为之撰稿。《救亡日报》坚持到1937年11月,因国民党军队全线撤离上海,不得不与上海读者告别。行前,郭沫若亲自写就了悲壮的“告别”社论,宣布“上海光复之日,即本报和你们再见之时”。之后,《救亡日报》相继转移至广州、桂林出版发行。《救亡日报》以团结抗日的鲜明旗帜,报道的真实性和形式的生动多样性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八一三抗战宣传的旗帜,对全市群众抗日救亡运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大会会址

黄浦区山西南路182-200号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在周恩来的倡导和支持下,经胡愈之、夏衍、羊枣等酝酿,确定在新闻工作者比较集中的上海,成立新闻工作者统一战线组织,由《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和羊枣、恽逸群等负责这一组织的筹备工作。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青记”,中国记协的前身)在此宣告成立。当时基本会员有范长江、王文彬、章丹枫等24人。1938年3月,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汉口召开。随后,“青记”在成都、长沙、上海、重庆、西安、南昌、兰州、广州、桂林、昆明、贵阳、延安以及香港、南洋等地建立了分会,团结广大记者,在宣传抗日、民主的斗争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新闻工作者。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宝山区友谊路1号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是全国唯一反映两次淞沪战役和上海十四年抗战全过程的主题纪念馆,坐落于昔日上海军民浴血抗战的重要战场——宝山境内。纪念馆采用塔馆合一的建筑风格,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公园形成“文绿结合”“史艺结合”“馆园合一”的模式。2014年8月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80家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之一,是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党史教育基地、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馆内含基本陈列《血沃淞沪——淞沪抗战主题展》《同仇敌忾 共赴国难——上海抗战主题展览》,真实客观地展示了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上海的两次重要战役的历史原貌。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静安区光复路21号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位四行仓库抗战旧址(四行信托部沪分部仓库)西部。纪念馆以中外著名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为基本陈列,按照“尊重历史,真实反映”的理念,展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和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262旅524团1营420余名官兵(外界称“八百壮士”),奉命固守四行仓库英勇抗战的感人事迹,再现了以谢晋元为代表的“八百壮士”英雄群体形象。

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

闵行区华漕镇北街17号

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于2024年国家公祭日开馆,是全市首个街镇级抗战纪念馆。其建设选地是全民族抗战初期,上海党组织直接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武装队伍——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二、三中队驻营地、牺牲地,前身为华漕抗日战争纪念馆。

国歌展示馆

杨浦区荆州路151号

国歌展示馆于2009年落成并对外开放。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是进步电影《风云儿女》的拍摄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该片的主题歌。国歌展示馆全面展示《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播、立法及其深远影响,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互动展示,生动演绎了《义勇军进行曲》从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伟大历程以及国歌在新时代的深刻内涵。

(特别鸣谢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