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实习生 王可欣
3月31日,记者来到位于虞城县马牧集老街的伊尹佩香坊,一个个展柜里摆放的手串、摆件和象棋等吸引游客驻足欣赏、上手把玩。这些工艺品不仅造型古雅,而且散发着阵阵幽香、沁人心脾。第六代传承人祁维强正在将中药打磨成粉放进模具之中,静候新的文创产品出现。

历史渊源:从“衣冠疗法”到六代传承
刘氏本草佩香技艺可以追溯到商代伊尹的佩香养生实践。据悉,伊尹在商丘发明汤药前,便引导乡民采集艾草、上力草等香草制成佩戴品,以驱蚊防疫、疏肝理气,形成“衣冠疗法”雏形。明代《药品化义》记载的“香能通气、醒脾阴”理论,进一步为佩香养生提供了医学依据。
19世纪中叶,道医刘子庄在行医过程中遇到老族长让他为其诊疗,老族长针灸怕疼、艾灸怕惊、喝药怕苦,于是刘子庄便日夜系统整理古医典籍,采集黄河古道流域的草药,磨成粉搓成丸让其放在枕边,一段时间过后,老族长一粒药没有吃,病却痊愈了。而后刘子庄结合“上力草”(商丘特有植物,又名商力草、豫东仙草)为主料,制作草药象棋、手串等,将“服药”概念从口服拓展至鼻嗅与佩戴,创立刘氏本草佩香技艺。
祁维强和第五代传承人刘建党在传承原始佩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推出“殷商之源在商丘”、“一城阅尽五千年”摆件,“商丘古城”“大美商丘”镇纸等文创用品,致力于讲好商丘故事。
工艺特色:十道工序与本草智慧
刘氏本草佩香技艺,在选材上尤为严苛,以商丘独有的“上力草”为核心原料,搭配艾草、薄荷、藿香等十多种黄河故道的香草。“这十多种草药相生相克并且相互转化、香味慢慢地融为一体,制作出来的文创产品香味持久且药效显著。”祁维强说。
这个技艺采用古法制作流程,在端午前后采集草药,阴干后去除杂质,而后将草药低温碾磨成粉,按古方比例混合,和成香泥,秘方发酵融合。最后手工搓制香珠或压模成型,阴干后打孔穿制,陈化半年以上,确保香气持久。
“2000多年前,屈原就曾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意思就是中药可以做成文创产品并且佩戴到身上,我们做这些非遗文创产品的目的就是让其具有使用价值,能够具象化地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刘建党说。

文化价值:地域符号与本草文化
桌子上“殷商之源在商丘”的摆件吸引了记者的目光。此摆件取用最新的商丘logo,以甲骨文为骨、青铜纹为魂的现代图形,用十几种中药成分制作而成,整个摆件恰似一把打开殷商文明密码的密钥,在视觉表象之下暗藏着一座城市的千年文化图。
“你可能见过用木头、石头、铁和铜做的镇纸(文房压纸器),你见过用芳香中草药做的镇纸吗?来,这是我们以《本草纲目》芳香草药能疏肝活络理气的原理,采集黄河故道流域的上力草、艾草等十多种芳香中草药碾粉手捏成型、刀刻成字,制作成中药镇纸。一来用以压纸,二来用以手中把玩,这块中草药做的镇纸散发的清幽药香,可以让人肝脾得舒,气机条达。”祁维强拿出镇纸说。
“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词汇,极易走向大而化之的形式,因此文化必须要进行转化,让其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带得走。我们结合商丘的地方文化进行创新,制作出‘殷商之源在商’、‘一城阅尽五千年’等摆件,‘商丘古城’、‘大美商丘’等中药镇纸,以及背面印有‘商’字的象棋,让这些产品成为百姓养生的生活用品、成为单位企业对外的宣传品、成为具有商丘代表的文化用品。”刘建党说。
当代发展:从非遗工坊到文旅融合
据了解,伊尹佩香坊自成立以来,其产品入驻河南文博会、徐州文博会等平台,并通过电商渠道销往全国。注册“上力草”商标,推动原料种植与深加工产业链发展,带动虞城县等地农户增收。在商丘博物馆、马牧集老街等地设立非遗体验点,游客可参与香珠制作,学习本草知识。同时,技艺走进各大校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通过规模化生产工艺制造的香料产品层出不穷,对刘氏本草佩香技艺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这么多年以来,传承人始终坚持纯手工制作,全部采用中草药等天然香料制作文创产品,突出“绿色健康养生”的定位。
“下一步准备做二十四节气的文创产品,在镇纸上做木兰文化、十二生肖、瓦当文字等。继续将地方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与文创产品结合起来,推广商丘文化,讲好中医药故事。”刘建党说。
刘氏本草佩香技艺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活化石,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典范。其以“上力草”为媒介,将千年养生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佩戴的文创产品,既守护了地域文化根脉,也为非遗的“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这一技艺有望成为商丘乃至河南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