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粤港澳三地共同的抗战历史记忆,广东这场座谈会讲透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9 09:55:00    

8月28日,广东省委宣传部与省委党史研究室、省中共党史学会、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在广州联合召开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与盟军在大湾区的国际交往与合作座谈会。会议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这段光辉历史的壮阔图景,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价值与时代精神,多维审视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叙事中的显示度和能见度。

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与盟军在大湾区的国际交往与合作跨界座谈会 李焕坤 摄

中国共产党通过积极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发展,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历史性贡献。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与盟军在大湾区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正是这一历程的生动缩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面对新形势,适时提出建立太平洋各民族的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主张,广东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游击队遵照中央指示,参与营救国际友人和盟军飞行员、向盟军提供重要军事情报、牵制日军对太平洋地区的扩张、配合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反攻等重要活动。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在其中表现尤为突出。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介绍,1941年12月,日寇踏过深圳河。几乎同时,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派出武工队秘密潜入港九。之后,这支队伍被命名为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它由香港同胞为主体的中华儿女组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在港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终坚持抵抗的抗日武装力量。”刘蜀永说。

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二研究处三级调研员张启良认为,这段历史对全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增强中国抗战的整体力量,加速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二是突破地域界限,赋予中国抗战更多国际色彩;三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显著提升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省委党史研究室历史学博士何飞彪从青年学者角度,提出接下来深化该领域研究的三个方向:一是系统挖掘与整理多语种原始档案,特别是英文、日文、法文、葡文等外文史料,揭示尚未被充分发掘的历史事实;二是引入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加强与华北、华中地区在国际合作方面的对比研究;三是推动学术共同体的构建,整合国内外相关学者资源,协同开展重大课题合作。

“抗战故事年年讲,但如何拓宽、拓深、拓新,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今天的座谈会正是一次有益尝试。”中央政府驻澳联络办原副主任李本钧表示,回顾这段辉煌而动人的合作历程,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在于启迪当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华南抗日游击队在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国际合作,充分体现了和平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政治主张。”

刘蜀永强调,这段峥嵘岁月,不仅是粤港澳三地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大湾区走向未来深度融合的精神纽带。“粤港澳三地不仅同根同源、同声同气,还共享着深厚的抗战历史,为今天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底气和认同基础。”

中央有关部门,省直有关单位,粤港澳三地社科界、文艺界、新闻界、党史学界代表,华南抗战老兵代表以及东江纵队领导人后代代表约70人参加座谈。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尹德慈代表主办方致辞,副主任陈春华主持座谈会。

抗战老兵、省农垦总局离休干部陈华,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之子曾德平、东江纵队政治部主任杨康华之女虞耀华,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原副主任李本钧,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主任蒋建农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副总编辑刘蜀永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鸿飞,省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张启良、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炳球,围绕主题发言。省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委会外事工委主任李焕春应邀到会指导。

文、图|记者 李焕坤 通讯员 何飞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