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燕赵新青年·奋斗者 正青春|走近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团队: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3 08:41:00    

让红色故事“声”入人心

——走近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团队

2024年10月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以打快板的方式向游客讲述红色故事。(河北日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说起讲故事的人,你会想到谁?作家、说书人、脱口秀演员,或许是最常见的答案。

申媛丽也是讲故事的人,作为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12年里,她把这里的红色故事,讲给了一个又一个人听。

这些年,红色旅游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纪念馆追寻红色记忆时,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希望借助讲解服务,了解一张照片、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申媛丽和她的同事们,成为历史与观众之间,一座有温度的桥梁。

当好一名讲解员是不是背词就行?为了让一段红色故事抓住人心,他们做了哪些准备?近日,记者走近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团队,探访这里一名名出色的讲解员是如何炼成的。

把历史讲给人们听

6月27日,临近“七一”,一批批参观者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寻访“赶考”足迹。

“欢迎来到西柏坡纪念馆参观。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3月23日,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扎着马尾,妆容自然,一身干练套装,申媛丽娓娓道来,把观众带回到70多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在北京工作的王荣第一次来到西柏坡,听着讲解,他从序厅走进展厅,认真看着展柜里陈列的手稿、实物,并在一封信前停下脚步。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召开,会上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的草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申媛丽讲道,这封信来自哈尔滨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获得土地的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这为之后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之前只知道这段历史的梗概,来到馆里,听讲解员介绍,书本上、展柜里的历史一下子‘活起来’了。”王荣说。

在西柏坡纪念馆,完成一场完整的讲解,大约需要两个小时。旅游高峰期,每名讲解员一天需要服务四五批游客,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吃饭得快点儿,实在顾不上,就咬两口包子喝口水,赶紧回展厅。”2013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西柏坡纪念馆,33岁的申媛丽多次承担重要讲解任务,已经成为馆里的中坚力量。

“讲解得因人而异,成年人可能喜欢历史,就要讲得更深入细致。小朋友来参观,结合小物件、小故事,讲今昔对比,会让孩子们印象更深刻。”近10万字的基础解说词,申媛丽早已印在心里,在她看来,面对不同群体,适时调整解说方式,也是讲解员的必备素质。

来到西柏坡纪念馆的游客会发现,每一名讲解员,都能打一手好快板。

“巍巍太行山连山,群峰挺立接蓝天。就在这个太行山区的老山根儿,有一个不大的小山村……”在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讲解员彭丽用一段清脆有力的快板解说,道出西柏坡的历史地位,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我们向延安革命纪念馆学习,丰富讲解形式,大胆把西柏坡历史故事编成快板段子、评书,讲解员根据情境适时植入,这样讲起来更生动、更有感染力。”西柏坡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李亚辉告诉记者,他们的讲解员团队先后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巾帼文明岗等称号。今年上半年,全馆40余名讲解员已经服务游客1200多批次,收获广泛好评。

70年的坚守传承

西柏坡纪念馆1955年建馆,那时,馆区只有中共中央大院,院内1名工作人员既负责看管文物,又担任讲解员为游客做简单介绍。到上世纪70年代,西柏坡纪念馆积极吸纳知识青年,讲解员增加到20人,讲解员团队有了雏形。

“每个新讲解员来到馆里,都会有一个资深讲解员带教。”彭丽是80后,2004年成为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申媛丽刚到馆里时,彭丽一有空就跟在人群中,留心观察她的讲解状态,一场讲完,再帮她复盘。

讲解,要让观众耳感舒适,听得清楚又不觉得费力。申媛丽没学过播音,彭丽跟着听,发现她发声位置不对,声调高。在彭丽建议下,申媛丽反复练习气息控制、口腔操,慢慢磨出了一把“好声音”。

“我是讲起来走路姿势不自然。”00后讲解员罗清去年入职,她成了申媛丽的学生。上大学时,罗清曾在西柏坡纪念馆做讲解志愿者,成为正式讲解员后,罗清开始“全面升级”。

每天早晨在老师指导下练发声、形体,学习绕口令、打快板,上午听老师讲课,下午在展厅实训,晚上继续打磨讲解词;参加讲解员大赛、理论宣讲大赛,以赛代练,让自己快速成长……

红色故事不同于英雄传奇,要讲事实,要还原历史背后的情感逻辑、矛盾问题、复杂心理,把温暖生动、可感可亲的人物、故事带到观众面前,才能引发共鸣。

为了提高团队业务水平,西柏坡纪念馆宣教部组织起“文献我来讲”活动,每周由一名讲解员介绍一篇馆藏文献、一段红色历史。“比如我要讲宋庆龄的一封信,就要弄清楚她什么情况下写的这封信,这封信的意义是什么,当时由谁、怎么送出去的,中间还发生了什么事情?搜集好的信息要整理成10分钟的解说词,讲给馆里的老师们听。”罗清说。

“我们都是这样慢慢练出来的,讲解工作看起来只需要背词,但背后需要做很多功课。”申媛丽的手机里,一直保留着两份名为“疑难问题”的电子文档,里面收藏着团队每一个讲解员曾被游客问倒的题目。

“三八大盖和汉阳造,两种枪有啥区别?”“石家庄解放大会为啥在侯城村办?”“人民币发行后,怎么跟边区币兑换?”……游客的问题五花八门,两份文档2014年建立后一直在更新。为了不被问住,查资料、拓展学习成为申媛丽和同事们的日常。

“讲土地改革,很多观众听着听着,眼睛就湿润了,我也很动容。大家能通过我们的讲解,记住一段历史,从中汲取力量,我们的付出就是值得的。”申媛丽说。

把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一个红色故事,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份深藏于中国人心里的红色情怀。西柏坡纪念馆的讲解员,也成为西柏坡精神的宣讲员。

7月1日上午,一场红色宣讲会在西柏坡纪念馆前举行。讲解员们朗诵诗歌《红色的共产党》,齐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热烈的气氛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在李亚辉看来,红色故事不会过时,但讲好故事的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这些年,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团队组建起西柏坡精神宣讲小分队、演出团,自主创编了情景舞蹈史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情景报告会《赶考路·中国梦》、纪实情景剧《党旗飘扬 美丽河北》等作品,还打造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等主题情景思政课。

“和过去比,我们的舞台更广阔了。”彭丽说,除了在纪念馆,他们还要在街道社区、农村、校园、企事业单位以及新媒体平台,讲述红色故事,讲好西柏坡精神,带动更多人追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李亚辉告诉记者,如今,西柏坡纪念馆正谋划对主题展馆进行修缮提升,讲解员们忙着梳理丰富讲解词,未来,这里将更具叙事感、科技感、沉浸感,红色历史的讲述会更加鲜活。

6月27日16时,第二展厅的手推车前,讲解员韩向飞轻轻唱起那首支前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

10个年轻人静静地围在他身边,认真地听着。他们来自河北传媒学院,一周后,这些学生将作为讲解志愿者,把这段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河北日报记者 孙 青)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