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雄安一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8:30:00    

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联动同访未来之城

雄安一日

嘀嗒,嘀嗒……听,这是时间的声音。

在雄安新区雄安站候车厅,一座青铜轮盘引人注目,轮盘底座上镌刻着它的名字——“千年轮”。它自2017年4月1日开始转动,一分一秒记录着城市的脉动。8年来,从“一块地”到“一张图”再到“一座城”,雄安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千年之计,始在当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把时空“折叠”,缩短到一天,晨光里的朝气蓬勃,午后的创新味道,夜晚的人间烟火……在雄安,历史前行的每个细节都愈发清晰。5月6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记者一同探访这座未来之城,感受雄安一日。

晨光中的雄安站。(河北日报资料片)河北日报记者 刘光昱摄

晨光里拔节生长

5月6日8时20分许,C2703次列车从北京西站驶出,迎着朝阳,驶向雄安新区。57分钟后,列车缓缓停靠在雄安站。往来的人们开启了新一天的忙碌。

此时,在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六年级的课堂上,校长助理化国辉正与学生们交流:“你们马上要毕业了,感觉学校怎么样?”

话音刚落,几位学生争相回答——“这里的老师会照顾每个学生的感受。”“我喜欢茶艺,也喜欢户外体育课。看,我都晒黑了。”“全英文的英语课,我已经完全适应啦!”

“希望大家每天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样就够了。”化国辉微笑着倾听,不时对学生们给出回应。

雄安史家胡同小学是北京援建雄安新区“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之一。学校借助双师课堂的形式,积极与北京校区的优质课程、优质项目对接,同时构建具有雄安特色的课程体系。

活力四射,他们将为雄安带来无限可能。

5月6日清晨,正在建设中的雄安城市航站楼,螺旋上升的钢结构犹如向上生长的大树,名叫“生命之树”,寓意着勃勃生机。 北京日报记者 王雅贤摄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绽放……雄安史家胡同小学向南约3公里处,雄安国贸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10时,雄商置业公司工程管理部业务经理林安辉的步数已经超过了1万步。“项目正处在关键建设阶段,我们必须盯紧现场的每个细节。”林安辉说。

雄安国贸中心包含9栋楼宇,总建筑面积约106万平方米。林安辉所在的二工区主要负责4栋,其中就包括雄安城市航站楼。远观航站楼,螺旋上升的钢结构犹如向上生长的大树,名叫“生命之树”,寓意着勃勃生机。

这棵“生命之树”树干高度为33米。目前“生命之树”的“树干”已经完成全部吊装施工,航站楼主体结构封顶,正在开展“树冠”等处的外立面施工。

航站楼建成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空功能将在雄安新区延伸落地,乘客在这里就能办理值机、行李托运等手续,随后搭乘京雄快线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拔节生长,雄安的城市会客厅未来可期。

11时,一款外形酷似火星车的安防巡检机器人正在容东片区的商务服务中心商业环廊内部进行扫图测试,它将收集到的地形数据实时回传至中台。研发人员通过建模,生成巡检的最优路线。

这款机器人来自雄安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石飞介绍,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在北京海淀区注册成立,2023年落户至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落户雄安,解决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转化难题,目前生产线即将正式投产,今年的目标是实现5000万元产值。”石飞说。

在雄安,像甲板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硬核”企业还有很多,高科技“树苗”正在植入雄安创新“沃土”。目前,雄安新区搭建了科创中心、中关村科技园等10余个创新平台,构建“专业产业园+主题楼宇+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格局,形成从原始创新到大规模商用各环节的创新体系。

5月6日,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查看实验室情况。天津日报记者 刘欣摄

午后的“创新咖啡”

5月6日午后,雄安科创中心B座一层咖啡厅。阳光透过的玻璃幕墙,温柔地洒在桌面上。氤氲的咖啡香气中,此起彼伏的键盘敲击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在一起。不远处的墙上,“雄才会客厅”的牌匾格外醒目。这里是创业者们休憩交流的休闲驿站,更是灵感碰撞的活力空间。

咖啡厅的角落里,几位手持平板和笔记本的科研人员,正专注地交谈着——他们是来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项目的团队成员。该中心正在科创中心筹建公共实验平台,总建筑面积1187平方米,眼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人才资源与技术储备、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的平台建设经验,以及雄安新区的政策创新优势,计划在新区打造“基础研究—中试放大—临床验证”一体化开放式创新平台,围绕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核心产品,构建从概念验证、药学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创新体系,推动干细胞技术产业化进程。

未来,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雄安中心还将与医科院血研所、北京重点医院等机构共建“细胞药物临床研究联盟”,同时借助区块链技术搭建临床试验数据互通平台,实现多中心数据实时共享与协同分析。

细胞生态海河实验室副主任郝莎说:“这种合作模式将有效整合区域医疗资源,加速新药临床验证进程,推动细胞治疗产品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应用。”

围绕技术研发、成果汇交、转化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创新链关键环节,雄安科创中心正通过集中打造全方位、高标准、一站式的科创服务体系,全面助力新区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发展,让新质生产力在雄安大地蓬勃发展。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发掘更需要“职业伯乐”。

为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2017年,天津市人社局便派遣所属人力资源机构在雄安新区设立办事处,并于2018年11月正式成立河北雄安中天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安中天人力”),为雄安新区发展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

目前,雄安中天人力构建了人力资源服务站、人才驿站、津雄联络站“三站”服务体系,秉持“公益+市场”的发展定位,借助天津优质资源和总部单位——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专业的人力资源服务,赋能雄安发展。

“我们与雄安新区本地人力资源机构形成业务错位、服务协同的合作模式,主要开展就业招聘、招考测评、派遣外包、档案管理、培训交流等服务业务,服务对象涵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央企、国企、科创园区和各类人才。”雄安中天人力经理吴旭华介绍。

为适应雄安新区的创新发展需求,雄安中天人力还在传统人力资源服务的基础上,结合各个产业园区入驻科创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服务全面升级,创新性地推出“平台化+生态化”的服务模式,并创新开展“共享人力资源部”服务,有效帮助园区内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让人力资源服务更具针对性和精准性。

5月6日晚,雄安商服会展中心地下商业环廊内,市民正在和机器人下五子棋。 河北日报记者 李 畅摄

夜色中的烟火气

当暮色四合,雄安新区的天际线被霓虹点亮,这座未来之城正以一种温暖而鲜活的姿态,讲述着属于夜晚的故事。

从社区食堂的热气腾腾,到商业综合体的光影交错,再到职工夜校的活力迸发——雄安的夜色中,既有未来之城的科技感与时尚范,也有人民之城建设理念下的温情与热闹。

“走,咱们吃个夜宵去!”5月6日21时,文璇招呼着同事推开了南文营社区食堂的门。年初刚来雄安工作的她,早已把这里当成了深夜食堂。蒸腾的热气中,弥漫着糖醋排骨的酸甜、红烧肉的醇厚、素三鲜的清爽味道。

这间食堂的菜单从最初的6道菜扩展到如今的30道,是对居民需求的精准回应。开放式厨房里,厨师们的忙碌身影清晰可见,明厨亮灶让“舌尖上的安全”触手可及。食堂一层是宽敞明亮的用餐大厅,营业至21时;二层则是风味小吃餐厅,一直开放到凌晨2时,满足年轻人的夜生活需求。

从清晨的豆浆油条,到深夜的一碗热汤,社区食堂用柴米油盐温暖着城市的夜。

夜幕笼罩下,雄安商服中心商业环廊霓虹璀璨,就像雄安的一张时尚封面。

“这个花环太漂亮了,是有新活动举办吗?”来自北京的游客高诗然举着手机,镜头对准商业环廊的超大型花环拱门。这是她第一次来到雄安,却已被这座城市的夜晚深深吸引。

2024年10月开业以来,雄安商服中心寻环XLOOP商业环廊便成为新区夜生活的“流量担当”。这里汇聚了众多品牌商户,从艺术展览到美食街区,从科技体验到文创市集,多元业态让夜晚的雄安充满无限可能。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容西职工文体活动中心里,教练王硕站在羽毛球场中央,指导学员们挥拍的动作。“一向上,二向前……”20名学员的动作整齐有力,汗水在灯光下闪烁。自雄安职工夜校开班以来,“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新生活方式。

5月6日晚,在雄安新区乐安街新华书店24H智慧书房,读者们正在学习、阅读。 河北日报记者 李 畅摄

夜色中,位于雄安新区乐安街转角的新华书店24H智慧书房里灯光依然明亮。雄安姑娘王晨刷身份证穿过闸机,轻车熟路地走向书架,拿起一本心理学著作开始阅读。几乎每天下班后的夜晚,她都会来到这里,在窗边的角落沉浸阅读两三个小时。

不远处,一位银发老人正专注地翻阅《瓦尔登湖》,一对年轻夫妻带着孩子站在数字阅读平台前滑动着童话故事的页面。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在这个夜晚因阅读而相遇。

社区食堂的朴素温情,商业综合体的时尚活力,夜校书屋里人们求知的热情……雄安的夜晚,展现着这座城市生动的另一面:它不仅有高楼的轮廓,更有烟火的味道;不仅有高度,更有温度。(北京日报记者 李如意 天津日报记者 胡萌伟 河北日报记者 郝金钰)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