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新民艺评|方文:融合之声,文化之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3:16:00    

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主体演出项目之一,“叶小纲作品专场音乐会”日前于上海交响音乐厅顺利上演。指挥家陈燮阳携手小提琴家陆威、打击乐演奏家莫翰音及上海交响乐团呈现了叶小纲三部风格迥异、文化意涵深厚的作品:《峨眉》《广东音乐组曲》与交响组曲《咏别》。这场音乐会再次彰显了中国作曲家在当代语境中重塑民族音乐语言之探索,也以高度的文化融合之声,为“上海之春”注入了富有当代意义的文化之韵。

音乐会的开篇作品是为小提琴、打击乐与乐队而作的《峨眉》。该作灵感源于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峨眉》并未选择常见的音画式描绘,其形式更接近一首意象诗:碎片化的旋律线索、不断变换的节奏织体以及对东方哲思的象征性引用,共同构成了这部作品“非叙述性”的叙述方式,展现叶小纲近年来“淡远而内观”的哲学式创作趋向。这部作品在打击乐与弦乐交织出的奇幻氛围——仿若晨雾缭绕中开始,川锣、色空鼓与其他象征佛教意象乐器的点缀式出现,不作直述,唤起听者内心深处对东方宗教文化的共鸣。陆威演奏的小提琴旋律走向因序列的设置显得似有若无,似旅人,似山岚穿梭的风,有“寻山问道”之意。莫翰音演奏的打击乐群承担了节奏支架的作用,又在“音色性”方面进行了充分挖掘。从鼓槌轻点到重击,从颗粒状的声音到华彩中“崖石崩响”的宣泄式响动,他为这部作品构建出一个既神秘又深广的听觉空间。特别是在打击乐与小提琴“对话”部分,二者在音高与节奏两条轴线上展开交锋与呼应,展现出一种超越语言的精神共振。陈燮阳与上海交响乐团的配合亦堪称典范。他将乐队塑造为“场域”的构建者,在节奏处理上的克制,使整体声响不陷于形式喧哗,而始终保有一份“空灵”之气,这正是《峨眉》所追求的“山色皆空”的东方意蕴。

《广东音乐组曲》是叶小纲对故乡岭南音乐传统的独特回应。这部四乐章作品选取了四首极具代表性的广东音乐旋律:《雨打芭蕉》《饿马摇铃》《平湖秋月》和《旱天雷》,并对其进行重新编配与交响化处理,四首作品并不长,短小精致。陈燮阳与上海交响乐团完美诠释了这四首小品的岭南韵味:《雨打芭蕉》的旋律在弦乐与木管间穿梭,如薄雨轻敲蕉叶,兼具细腻与灵动;《饿马摇铃》以不规则节奏与诙谐的音型构建出一种幽默且略带夸张的画面感;《平湖秋月》中特别强调了“留白”意识,留足空间予听众想象;《旱天雷》开篇中,弦乐组以齐奏方式模仿唢呐的强音,辅以铜管的顿音与打击乐的快速节奏型,营造出强烈的节庆氛围,呼应广东音乐中那种热烈的性格。陈燮阳作为作曲家多年故友,显然了解他对地域音乐语汇的“交响性再创造”:并非试图保存传统的“样貌”,而是激活传统的“生命力”。

音乐会的压轴之作是叶小纲在2018年为上海交响乐团委约创作的交响组曲《咏别》,基于作曲家十余年前创作的同名歌剧的改编,描述一个旧时代戏班子艺术家之间的生活纠葛。本次演出采用无词交响组曲的形式呈现原歌剧音乐。

尽管无词,却句句有意。这部作品继承了原歌剧“起承转合”的四幕式结构呈现,每一章皆由富于戏剧张力的主题动机贯穿发展:第一章展现了“相遇”的愉悦与轻快活泼,紧接着第二章则深情款款,刻画出戏班排练中的情愫流动。第三章音乐急遽变换,冲突渐显,展现内心挣扎与现实压迫的交织;而最终第四章,则将京剧与歌剧的音响语言并置,将“台上”与“台下”的空间以交响化音响织体交汇,构筑出极具张力的高潮段落,令人震撼。

这部作品中尤为突出的是作曲家对于“京剧要素”的个性化处理。他不作简单模仿或引述,而是将京剧的节奏律动、音程跳进(如典型的四度、五度、七度)、念白节奏以及乐队“过门”中的音响,进行巧妙的异化和发展。例如“急急风”鼓点与西方铜管织体的并置,或是将“西皮”过门进行调性扩展处理,已然不是传统京剧语境中的重复,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语汇重构。

陈燮阳对这部作品的诠释显得极具分寸感,老练且成熟。他并未追求表面上的“京腔京韵”复现,而是注重从音乐结构与动机演变出发,将原歌剧中的戏剧张力有机转译为纯器乐的叙述性流动。整场演出中,陈燮阳始终保持音乐张力的连贯性与层次感的递进。他通过控制速度、动态与音色变化,引导听众穿越第一幕的凝重与铺陈、第二幕的轻巧与幽婉、第三幕的情感波折,以及第四幕高潮迭起的戏剧收束。在其清晰与内敛的控制之下,上交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乐团弦乐组在第一幕中稳重地铺垫出情感的底色,而木管与打击乐则以细腻精准的技艺,将京剧锣鼓元素与西方音响语言有机结合。

陈燮阳在指挥乐团

整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作品展示,更是一种文化理念的现场体现。叶小纲的音乐既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亦不失对民族文化的深刻体察。他善于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穿行,融合中国传统音调与当代技法,探寻东西方音乐语汇之间的共鸣与张力。这种创作态度在《峨眉》的自然精神、《广东音乐组曲》的文化再生、《咏别》的叙事表达中得到彰显。

在全球化浪潮不断冲击地域文化的当下,叶小纲的作品不断提醒我们:真正的现代性,不是抛弃传统,而是以创造性方式重新进入传统,并在更大语境中激活其当代价值。这种创作精神恰恰是迄今已举办四十届的“上海之春”,所期待和倡导的文化立场。

叶小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