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撒蛤蜊:一场别出心裁的情绪供给实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3:12:00    

“五一”小长假,区域文旅消费之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中,尤以日照金沙滩“撒蛤蜊”之举,独占流量之鳌头。

如遍传网络的视频所示,一群乘车而来的“虾兵蟹将”“龙儿龙女”,将成筐的蛤蜊抛洒在退潮的沙滩上,引得妇孺老幼竞相“赶海”。

一场“公然造假”的“围车赶海”,何以引得众人皆欢?

恰如景区所言,之所以有此之举,是因为担心游客们“赶海无果”“体会不到赶海的乐趣”。这一场迥然有别于真实赶海的场景策划,实际是一场别出心裁的情绪供给实验。

当景区工作人员将成筐蛤蜊撒向沙滩时,他们抛出的不仅是贝类生物,更是都市人渴求的情绪代偿物。对于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游客而言,当铲尖触碰到沙粒中的蛤蜊时,游客获得的不仅是海鲜,更是童年寻宝的快乐、社交媒体的炫耀资本、亲子互动的温馨记忆。

这场近乎行为艺术的“撒蛤蜊”之作,本质上是文旅产业对情绪消费浪潮的精准把握,是消费场景革命在文旅领域的具体投射。文旅产业研究数据显示,2023年游客消费决策中“情感满足”因素的权重已达47%,首次超过“景点知名度”(39%)。文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已从“有什么”转向“能唤起什么”。

无独有偶,同样是在这个五一假期,重庆荣昌、湖北赤壁、浙江衢州、安徽黟县、甘肃敦煌等多地政府机关食堂面向游客开放,提供平价特色餐饮服务,亦纷纷出圈。“花样宠客”现象层出不穷说明,情绪价值的供给正在重构文旅消费的底层逻辑。而在此巨变之下,区域文旅竞争已进入情绪供给能力的新型竞赛。

情绪价值的供给正在重构文旅消费的底层逻辑,政府行为的文旅化转型更凸显情绪供给的系统性升级。回溯淄博烧烤、榕江“村超”、哈尔滨冰雪等案例可见,以情绪供给能力为核心的文旅竞赛,已经倒逼区域文旅产品创新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美”——不需要5A级景区背书,一节“蛤蜊小课堂”、一碗“机关食堂的家乡味”,都可能成为破圈利器。流量时代的这场“流量平权运动”,为中小城市和景区带来机会,也倒逼占据传统流量高地的历史名城和风景名胜转型升级。

文旅消费情绪供给的本质是资源禀赋的情绪化表达。当00后消费者为情绪价值付费的意愿超过产品本身,当短视频平台重构了旅游决策链条,文旅产业的创新注定不能继续停留在表面化的场景包装。场景价值日益超越产品本身。如我们所见,当各地景区都在复制玻璃栈道、天空之镜、灯光秀时,文旅消费场景的工业化生产已经制造新的同质化陷阱,一些所谓的创新沦为事实上的平庸。真正引发破圈效应的,往往是类似淄博烧烤“小饼烤炉加蘸料”的生活化场景,或是日照渔民教游客辨识蛤蜊品种的温情互动,这些都是稀缺的“情绪触点”。

都市白领在水泥森林里压抑的探索欲,通过赶海挖蛤蜊时铲子入沙的触感得到释放;年轻父母对孩子自然教育的焦虑,在亲子协作的挖蛤蜊过程中获得缓解;社交媒体时代人们对“在场证明”的渴求,通过满桶蛤蜊的照片得到满足。正是情绪价值的多重叠加,让原本普通的挖蛤蜊行为变成了具有仪式感的消费场景。

心理学上的情绪价值概念正在不断制造着商业社会的“情绪峰值体验”——消费者对某个品牌的记忆往往由情绪最高点和最低点决定。从某种程度上讲,日照撒蛤蜊的传播魔力,正在于创造了“荒诞现实”与“淳朴快乐”并存的情绪反差。

这是“撒蛤蜊”的成功之处,也将是“撒蛤蜊”需要破解的问题所在:在精心策划的“哇塞时刻”之后,如何长久地获得大众情绪的青睐?

一个无需回避的问题是,当人造体验完全取代真实生态,消费场景就面临真实性危机。毕竟,游客既渴望精心设计的出片场景,又不愿过于明显的摆拍痕迹。尤其是短视频时代,流量效应往往会放大其弊端甚至引发流量的反噬。

“撒蛤蜊”可以制造一时狂欢,若要让游客真正记住日照,或许还需要将赶海体验与海洋生态保护、渔家文化传承等深度结合,形成可沉淀的情绪资产。只有真正将资源禀赋和文化符号融入现代表达,才能让大众在释放“哇塞”情绪之后,认可其长久的情绪价值。

从即时体验到文化认同、从感官刺激到知识获取、从社交社群归属,方能构成完整的情绪生态系统。未来文旅的制高点,注定属于那些既能保持文化本真性,又能创造性转化情绪价值的城市——它们懂得用蛤蜊壳垒砌记忆之墙,用食堂餐盘盛放城市温度,在消费者心中种下“再来一次”的情感锚点。

文旅消费的终极产品不是风景,而是值得珍藏的心灵体验。当文旅产业进入情绪价值主导的新周期,那些能精准把脉时代情绪,用创新场景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情感记忆的实践者,终将在破圈大战中赢得先机。而“撒蛤蜊”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大众新闻记者 石念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