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亲子关系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关注的焦点。近日,有媒体发布一项针对青少年家庭的调查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和父母或子女之间存在沟通障碍,其中近两成受访者感觉沟通障碍“非常严重”。笔者平时与不少家长交流时,也常听到他们抱怨说,自己做很多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但是一开口,孩子就一副不领情的样子,亲子沟通不畅。
就在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旅行中,飞机上的一幕让我印象深刻:飞机正在攀升,一个大约六七岁的男孩看到窗外的白云,兴奋地大喊:“我们在云里了!我们在云里了!”坐在旁边的妈妈第一时间回应:“喊什么喊!整个飞机就你最没素质,别人都安静坐好了。”男孩一脸委屈地安静下来。没过一会儿,男孩又解开安全带,欠起身子努力看向窗外,妈妈再次训斥:“坐好,系上安全带!你不知道这样做很危险吗?真不懂事!”男孩一边坐下一边解释:“我想看看会不会有云挂在飞机翅膀上……”没想到这个天真的想法再次引爆了妈妈:“云怎么可能挂在飞机翅膀上,又不是棉花!”在两小时的飞行途中,妈妈大约前后六次用这样的方式“教育”着男孩,每一次孩子都会安静地坐下,看上去都很听妈妈的话。
上述情景很可能就是这对母子的沟通日常。这位妈妈或许并不知道,这样的沟通很可能为家庭的未来埋下隐患。因为父母与孩子间一次次沟通所打造的,正是家庭幸福与否的重要基石——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以共同生活为基础展开,包含关爱、情感和沟通。良好的亲子关系不仅是家庭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更是家庭教育有效达成的重要支撑,有助于成长中的孩子习得基本知识、技能、行为及价值观,并成功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而不良亲子关系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并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行为,比如品行障碍、精神错乱、抑郁及犯罪倾向等。
好好说话,正是解开亲子关系问题的关键密码。
重视每一次日常对话的“蝴蝶效应”
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蝴蝶效应”。而生活中,一件小事、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很可能就也会成为压弯孩子脊背的那一只“蝴蝶”。
日常聊天,往往就很容易是那只被家长忽视的“蝴蝶”,让本应和谐的亲子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危机四伏。比如,吃晚饭时孩子满心欢喜分享今天的篮球赛中自己的队赢了,家长却心不在焉,随口敷衍:“知道了,赶紧吃完饭写作业去吧。篮球赢了能怎样?期末考试赢了那才叫行。”这看似是平常的对话,但很可能因为家长未能欢喜孩子的欢喜,而减弱了孩子诉说的愿望;被家长挂在嘴边反复强调的学习、考试也很可能因“水满则溢”,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对话,就如一条条细小的裂缝,悄无声息地侵蚀亲子关系。长此以往,亲子沟通的渠道就会被封堵,孩子对家长就会从亲近走向疏离。
假如本文开头的案例中,当男孩儿大喊“我们在云里”时,妈妈不是指责孩子不懂事,而是回应“是啊,我们的飞机穿过了云朵,让我们坐下来好好享受在云里飞的时间吧”,这样好好说话,至少不至于让孩子平添委屈。因此,重视每一次日常对话,谨慎对待每一句即将出口的话语,是良好亲子沟通的开端。
情绪是影响沟通质量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也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亲子沟通以平静开场,以不欢而散甚至剑拔弩张结束。这就是好话没有好好说的结果,个中的核心问题则是情绪的变化。
情绪表达作为人际沟通的组成,是影响沟通质量的关键,更与亲子关系的质量有密切联系。笔者曾对上海市1091名3至6岁幼儿家长做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积极情绪表达与亲密性亲子关系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冲突性亲子关系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而消极情绪表达与这两种亲子关系的关联态势恰恰相反。这说明,在亲子沟通中,家长越倾向于积极的情绪表达,则亲子关系的亲密程度就会越高;家长越倾向于消极的情绪表达,则亲子关系的冲突性就会越高。
掌握亲子心平气和、和颜悦色的钥匙,其实并不难。简言之,就是家长要善用情绪感染效应。
所谓情绪感染效应,是指沟通中人们总是会受对方情绪的影响,并不自觉地与之共振。从生理机制看,在人际交往中,镜像神经元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个体观察到他人的情绪表达时,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就好像自己也在体验相同的情绪。比如,看到别人微笑,自己大脑中负责微笑和体验积极情绪的区域也会被激活,从而产生愉悦的感觉。此外,在人际交往时,人体释放以“好话好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心的同时也受到家长的带动而变得愉悦向上。的诸如荷尔蒙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影响彼此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稳定的人在一起,可能会促使身体分泌更多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的荷尔蒙,如内啡肽、多巴胺等,进而使人的情绪也趋于稳定。
从心理机制看,人们接触到情绪稳定的人时,会对其情绪状态进行认知评估和理解,并调整自己的情绪反应。因为人往往具有寻求一致性的心理倾向,会不自觉地使自己的情绪与周围人的情绪保持一致,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协调。
作为沟通中的年长者,家长应谨记情绪感染效应——你喜娃喜、你平娃平、你怒娃怒,如影随形,时刻掌控自身的情绪状态,把善意的话语用稳定、积极的情绪表达出来,以“好话好说”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安心的同时也受到家长的带动而变得愉悦向上。
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亲子沟通中还有一个怪现象:明明是自己的亲生娃,明明希望孩子越来越好,家长在跟孩子交流时,尤其交流学习问题时,却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通常的说话三步曲是:先张口闭口说人家如何好;第二步,用“再看看你……”的句式对孩子的问题一一数落;第三步,以“你为什么不能像人家一样?!”的提问感慨结束。这样一番交流下来,孩子的自信已倍受打击,处于深深的自责、愧疚与不安中;孩子的问题不仅不会好转,反而会越来越糟糕,而亲子关系则在这样长期“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过程中走向对立、冲突与崩溃。这便是“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效应等,1968年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研究中,他们走进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精心挑选了3个班级,对这18个班的学生开展了一场名为“未来发展趋势测验”的神秘测试。测试结束后,罗森塔尔带着满怀期待的神情,将一份标记着“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郑重其事地交给了校长和老师们,并再三强调要严格保密。而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竟是随机抽取的。
8个月后,当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测试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突飞猛进,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自信心满满,对知识的渴望极为强烈,也更愿意与他人交往。不仅如此,罗森塔尔还进行过动物实验。他将一群小老鼠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告知两位实验员,A组老鼠聪慧过人,B组则资质平平。结果,实验员果真反映,A组老鼠在迷宫训练中比B组完成得更快。这无疑为“罗森塔尔效应”再添力证。
“罗森塔尔效应”的奥秘就在于,当我们对他人抱有积极期望时,会在不知不觉中通过语言、行为、态度、眼神、表情等各种方式传递这种期待,进而产生实际的影响。同时,人们在观察他人时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干扰,往往只关注符合自己期望的行为,也就是信息过滤在起作用。在明示、暗示、信息过滤等多重作用下,期望的影响便成为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
例如,在罗森塔尔的实验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而学生的良好行为又会反过来调整教师的积极期望,如此便形成良性循环。而在前面所举的亲子沟通怪象中,家长的数落传递了一种消极期待的信号,这种消极期待塑造的是孩子的问题行为,而孩子的问题行为又反过来增进家长的消极期待,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此,在亲子沟通中家长要巧用“罗森塔尔效应”,将对孩子寄予的期望,用积极的语言或非语言方式传递出来,使孩子能明显感受到。
例如跟孩子交流时,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耐心听完,并用点头、微笑或简短的回应给予肯定,如“嗯,然后呢?”“听起来很有趣啊!”“你在这方面真的是越来越棒了!”……以此让孩子感受到被肯定、被尊重,从而自信心大增、做事更有动力。想想看,如果孩子每天都沐浴在父母对孩子阳光般的信任和期待中,亲子间的矛盾一定会越来越少,亲子沟通会越来越顺畅,亲子关系也会越来越亲密和谐。
跟孩子说话,看似简单,实则非常有讲究。让我们敬畏“蝴蝶效应”,珍视每一次微小的交流;谨记情绪感染效应,学会用平和积极的情绪传递关爱;擅用“罗森塔尔效应”,用充满期待的目光引领孩子前行。积累并实践亲子沟通的智慧,好好说话,用心交流,打开和谐亲子关系的幸福之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助益。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