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艺术家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又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4月21日,上海昊美术馆推出了“混合智能艺术季”,以“后窗寓言”与“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两个特展,展现艺术家对于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的思考,以及以人形机器人艺术为研究方向的创作。
视频:昊美术馆“混合智能艺术季”展览现场(00:45)
展览“后窗寓言”由昊美术馆联合费俊带领的一集体策展团队共同打造,呈现17位/组国际国内艺术家的25件作品。这一展览是艺术家对人工智能发展历史的回溯,展示艺术家在与AI、算法、建模等创作手段中生成的艺术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希区柯克1954年的著名电影《后窗》让观看者以窥视者的身份,进入他人的私人空间,在目之所见与心之所想之间,用移动的影像架起银幕内外探索真相的隐形桥梁。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策展人费俊告诉记者,“这一展览标题中的‘后窗’,就如同希区柯克的电影一样,通过窥探的视角进入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背后,去发现其技术本身所隐含的文化真相。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艺术家的寓言方式,表达艺术家如何回应人工智能对生活,对未来产生的改变的命题。”
展览中,王之纲《图恩格尔》以未来考古的视角展现电子荒原的游牧世界。费俊与刘正奎的《情绪剧场·山水心境》通过人工智能和情感计算技术,检测并呈现观众的情绪。

费俊与刘正奎的《情绪剧场·山水心境》

展览现场,克劳蒂亚·拉歇尔《AI and ART of the Historical Reinterpretation》
乔伊·霍尔德的《神秘生物》是一个跨学科项目,通过对生物集合的深入研究,辩证审视西方文化对“他者”的观念;马克·李的《演化推测, 原型 1》 想象了一个30年后的推测性生态系统,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共同创造和优化能够适应日益恶劣环境的物种。
另一场展览“媒介创造与本体穿越——机器人艺术中国”则呈现了19位(组)中国艺术家的25件作品,这些作品皆是艺术家以人形机器人艺术为研究方向的创作。策展人张海涛告诉记者,“展览试图让机器人的钢铁之躯以更类似人类的外壳呈现,并以主人公的视角去自主地感知世界,而非通过数据投喂产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其中,一部分机器人呈现的是对人类行为及生活方式的模仿,如俞科作品《家》展示未来人机结合社会中的一个家庭缩影:抱着婴儿的机器人与一个可做面部微表情的机器人;李杭作品《模仿游戏》、吕连涛作品《在能够直立行走之前》也皆是如此。

01小组《机体之殇》
《未来吟游者》是一件融合了大语言模型与表情生成算法的机器人装置艺术作品。该作品主体是一个仿生机器头,其设计灵感来源于古典吟游诗人的形象,仿佛一个来自未来的游吟诗人,与周围的观众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作品《机器人之殇》就是试图运用艺术的角度、手法介入到“原罪”等话题探讨之中;而《搓脸者》模拟的是忏悔者的赎罪场景,用布满锉刀的手在从容地摩擦木制的脸,将木制脸越锉越薄以至于消耗殆尽。这些作品呈现的是机器人的意志与信仰的表达。
《mars和mars兄弟代驾》系列则以滑稽戏谑的形式展现了人力与机器并存的状态;而刘佳钰和黄恩琦作品《幻觉机器》、许毅博作品《凝视》等作品则触及人机社会结构的话题。

吕连涛《在能够直立行走之前》

刘佳钰、黄恩琦《幻觉机器》
展览“后窗寓言”将展至8月17日
展览“穿越本体——机器人艺术中国”将展至7月13日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