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是金属重生的起点,錾刀是匠人手中的画笔。
当“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的灯火点亮湟中区时,我们仿佛通过灯火看到了300年前匠人们围炉而作的情景,通红的火焰跃动间,錾刻声与锤击声交织成古老韵律。如今,这场关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即将开启。
河湟大集:让古老的非遗大船扬帆起航
在“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布展现场,记者见到了韩发啟,他是湟中区阳坡股份经济合作社理事长,他一边规划着如何布展,一边向记者介绍起了阳坡村的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韩发啟说,这个区域我准备陈列二三十口暖锅,这些暖锅最能代表我们湟中银铜器制作的技艺。
人们常说西北银铜器看青海,青海银铜器看湟中,湟中银铜器看鲁沙尔,鲁沙尔银铜器看阳坡……这句话一点不假,这些铜暖锅泛着古朴而醇厚的光泽,岁月的磨砺使其质感愈发温润。
锅身纹理在柔和灯光的抚摸下若隐若现,恰似古老河湟文化的神秘密码,等待着人们去解读。
此时,韩发啟带着自豪的神情,穿梭在人群中,热情地向记者讲述道:“虽然这次没有将我们的特大暖锅带过来,但是我可以向你们讲一讲我们这座意义非凡的特大湟中暖锅。它的设计独具匠心,在保留传统暖锅实用功能与经典造型的基础上,以锤揲、錾刻、鎏金等诸多传统工艺精心雕琢。其上既有承载着千年美好祈愿的吉祥八宝、如意莲花等传统图案,亦融入了展现当代盛世风貌的社会和谐、山河锦绣等现代元素,寄托着我们对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深深祝福。这暖锅口径为201.9厘米,寓意着其诞生于2019年;由72名匠人和设计师用70多天共同打造,可同时烹制2头牛或者8只羊或者百只鸡。很可惜此次未能在现场呈现,否则各位定能亲身感受它的震撼与魅力。”韩发啟的话语,仿佛在众人眼前勾勒出那座暖锅的宏伟模样,让大家对这未谋面的瑰宝充满了遐想。
湟中银铜器:历史传承与时代接力
在湟中区阳坡村,记者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工匠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手中的工具犹如魔法棒,在银铜材料上施展着奇妙的技艺。熔铸的银铜材料在高温下流淌着炽热的光芒,仿佛是大地深处涌出的炽热情感;锻打的声响如激昂的鼓点,每一下都撞击在人们的心弦上,传递着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錾刻时的“叮叮当当”声,则似山间灵动的溪流,在空气中跳跃,编织成一曲动人的传统手工艺之歌。
湟中银铜器,作为河湟文化的杰出代表,犹如一颗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湟中,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不仅是卡约文化、河湟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这两条文明脉络上的关键节点。深厚的历史底蕴、多元文化的交融汇聚,为银铜器制作工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生命力。而阳坡村,无疑是湟中银铜器行业的灵魂所在,宛如一座孕育传统技艺的摇篮。
在阳坡村这个仅有500户人家的小村落里,竟有200多户投身于银铜器制作工艺,宛如繁星点点,照亮了湟中银铜器的发展之路。湟中区从事银铜器加工制作的工匠多达5000余人,其中许多人皆源于阳坡村,或师承阳坡村的工艺大师。他们如同文化的使者,带着湟中银铜器的精湛技艺,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神秘的西藏、秀美的四川、广袤的甘肃,到繁华的北京、时尚的上海等全国各地,让湟中银铜器的声名远播四方,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银铜淬火:传承人的坚守和创新
银铜器上那么美的花纹是如何做出来的?来,随记者去看看湟中银铜器匠人的老手艺。
湟中银铜器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每一件作品都深深烙印着河湟文化的独特印记。银器制品工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丰富复杂的图案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银器表面徐徐展开,逼真的造型仿佛赋予了作品生命,呼之欲出。从最初严苛把关的选料,到化银时的全神贯注,再到开坯、构图、成型等二十多道工序,每一步都凝聚着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他们以精益求精的态度,雕琢着每一个细节,力求将完美呈现于指尖。而鎏金这一复杂流程,从选料的谨慎、砸金的力度把握,到剪碎时的精细操作等十几道工序,无一不彰显着传统工艺的严谨与奥秘。
在时代的浪潮中,传承的火炬正由年轻一代稳稳接过。1999年出生的金广芝,这位年轻的姑娘,在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地告别城市的繁华喧嚣,回到家乡阳坡村,投身于家族的银铜器加工事业。她的父亲金维达,作为青海省一级工艺美术师,已在银铜器加工制作领域耕耘了近40年之久。他所打造的“小钦山舍”银铜器加工坊,名字源于《山海经》中的钦山,虽此地并非书中那座神秘的钦山,但这个名字却承载着他对银铜器事业的美好憧憬与深厚期许。金广芝带着新时代的创新思维与精湛设计,为古老的银铜器制作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充满活力的力量,她巧妙地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如同凤凰涅槃,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王富邦师傅,同样是湟中银铜器传承队伍中的中流砥柱。自1995年拜师学艺起,他便与银器加工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晃,便是整整30年的坚守,每天从工作室里传出的“叮叮当当”声,不再是简单的金属碰撞,那是致富的密码,更是传承的旋律。这项拥有上百年历史的技艺,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王富邦师傅感慨地回忆道:“曾经这一行业收入不稳定,许多年轻人为了生计,更愿意外出打工,传统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然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吹遍大地,银铜器制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当地乡村振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看到了传统技艺的价值与魅力,纷纷回归,为这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
300多年来,湟中的银铜器匠人们以勤劳的双手和卓越的智慧,制作了数以亿计的银铜器。这些作品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飘散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它们或在庄严肃穆的寺庙中,承载着信徒们的虔诚与祈愿,成为信仰的寄托;或在喜爱它们的收藏家手中,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彰显着主人的品位与身份;而更多的,则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寻常百姓生活中一抹温暖而美好的点缀。
韩发啟深情地表示:“我们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是湟中银铜器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根基。”
此次“西海2261·河湟文化大集”,无疑为湟中银铜器搭建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广阔舞台。在这里,湟中银铜器不仅展示了其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魅力,更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无限可能。它为湟中银铜器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同为古老的帆船扬起了新的风帆,助力其在乡村振兴的浩瀚海洋中破浪前行,续写更加辉煌灿烂的篇章。(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