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7:27:00    

又至清明,在这个慎终追远的传统节日,人们怀着崇敬与追思,纷纷奔赴各大红色纪念场馆,缅怀革命先烈。春风携着哀思,清明承载追念。3月份以来,在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大批党政机关、驻军部队、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社会团体纷纷前来开展缅怀参观活动。

“让我们聚焦‘信仰的力量’这个主题,走进西路军,走进那段撼人心扉的历史,去领略和感受那历史深处的强烈震撼……”耳边是讲解员亲切的话语,眼前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在清明时节,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已经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殿堂。

据统计,自3月中旬起,纪念馆便迎来祭扫热潮,每天来纪念馆参观缅怀革命先烈的观瞻人员在2000人次左右,单日最高人次达8000多人。值得一提的是,纪念馆《信仰的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将士在青海》常设展、《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主题展、《“画”说西路军——我心中的红色记忆》学生画展,单日最高人次达12000多人,15天三展共计接待团体单位1406个,接待来园祭扫社会各界群众超10万人次。

以清明为笔,续写红色文化精神篇章

4月3日,初春的西宁清晨时分,朝阳穿透薄雾,洒在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建筑上。纪念馆前宽阔的广场上,祭扫的人群似涌动的潮水,手持鲜花,面容凝重。“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随着主持人洪亮的口令,身姿挺拔的礼兵迈着坚毅有力的步伐,将花篮稳稳抬至纪念碑前。全体人员垂首默哀、深深鞠躬,寂静的广场上,只有微风拂动旗帜的声响,寄托着人们对先烈们的无限追思。

“每年这个时候,大批祭扫人群都会如期而至,而今年的祭扫人群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鲜明特征。今年的祭扫人群中,家庭团体的身影显著增多。在纪念馆前,随处可见三代同堂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墓碑无言书壮志,金菊似阳映丹心。在这里红色文化得到了传承与新生。

以岁月为笔,串联往昔峥嵘岁月

仪式结束,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有序步入纪念馆。馆内,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件件承载岁月痕迹的文物,将西路军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生动地展现在众人眼前。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有力,讲述着西路军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凭借着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在河西走廊的戈壁荒滩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的英勇事迹。每一段故事,都让在场的人们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坚定决心。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在参观过程中,脚步迟缓,不时驻足凝视。他眼中泪光闪烁,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缓缓说道:“我的父亲也是一位军人,在我儿时,他常给我讲起战场上的硝烟与战友们的牺牲。今天来到这里,看到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与艰辛。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绝不能忘记。”

以故事为笔,传承红色记忆长歌

大学生李璐说:“以前对西路军的历史只是一知半解,这次来到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真正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伟大。他们的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笔无比珍贵的财富。”

曾经,红色祭扫活动多以单位、学校组织为主,如今越来越多“95后”“00后”“05后”自发前来。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祭扫方式,而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走进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有的年轻人手持录音笔,认真记录下讲解员的每一句话;有的则用手机拍摄文物和展板,准备回去后深入研究。

西宁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负责人表示,近年来,随着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清明节期间来到纪念馆,缅怀先烈,汲取精神力量。这些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不仅是对西路军历史的铭记,更是对红色精神的传承。西路军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清明,是追思的时节,也是传承的契机。人们在祭扫中铭记历史,在缅怀中汲取力量。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以先烈为榜样,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壮丽篇章。”青年人的话语不断在人们的耳边回响。(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