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千禾味业发布澄清公告,眉山市(四川省地级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公司成品库房、商场超市在售的相关产品进行监督抽检。经检测,结果符合企业标示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T 18186)。
这是在21日官方微博、23日董事长伍超群接受媒体采访后,第三次澄清。终于止住了千禾味业的股价连续五天的下跌,24日收盘每股报11.60元,25日报11.61元。但是前面五连跌市值蒸发13亿,其中单日市值蒸发5亿。
事情源于3月19日《消费者报道》的一纸检测报告。在其送检的13款“零添加”酱油中,12款检出致癌物镉,其中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镉含量达0.0110mg/kg。而千禾的涉事产品瓶身,赫然印着醒目的“千禾0”商标,被质疑刻意混淆“零添加”概念。镉是人体非必需且有毒元素,可能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
布局18年的“千禾0”商标背后,还是“零添加”的概念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背后千禾味业的商标布局长达16年。2007年千禾味业率先打出“零添加”概念,抢占市场心智。2018年一开始申请“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商标被拒。到当年9月,千禾味业申请并成功注册了30类“千禾零”“千禾零加”“千禾0”“千禾0+”“千禾零零”等商标
2020年注册“千禾0”商标,瓶身设计刻意放大“0”字。这一次,千禾味业对“千禾0”申请了两个商标,一个分类仍是30类方便食品,群组为3015、3016,商品/服务项目主要是3015醋、酱油,3016料酒、豆豉、调味品等。另一个是35类广告销售,群组为3510,商品/服务项目为3510广告宣传等。为了让更多群组有商标使用权,2023年千禾味业又追加了8个群组再次申请“千禾0”商标,追加群组涉及到3001咖啡、3014食盐、3019烹饪用嫩肉剂等,目前该商标状态为驳回复审中。
之所以千禾这么长时间不断申请注册“零添加”,还是想主打概念股,拉升业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教授一度公开指出,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实现真正的“零添加”几乎是不可能的。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各种食品添加剂和配料,“零添加”更像是一个营销噱头,实际上就是伪概念。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当前许多品牌将“零添加”作为提升产品价值的手段,导致产品价格虚高。以目前的食品工业研发和生产水平,完全实现“零添加”并不现实,对于“零添加”概念的界定仍需进一步明确。
同时,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在对类似“零添加”“无添加”这类标签加强管理。2020年发布的《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经提出了新规范,对“零添加”“特供”“特制”“特需”等词语都不允许出现在食品标识上。
营收和净利双下滑,“零添加”概念红利殆尽?
旗下酱油产品检测出微量重金属镉,加上“千禾0”商标标识问题,最近的千禾确实在舆论漩涡之中。有意思的是,民众讨论“零添加”,千禾却在谈标准。等大家分析标准,千禾又在说原料。
时间回到1996年,创始人伍超群放下国企铁饭碗,和哥哥伍学明共同创办千禾味业的前身——四川省恒泰食品添加剂实业有限责任公司。那时,伍氏兄弟的产品,主要供应海天、李锦记等酱油巨头。2001年,恒泰实业正式更名为“千禾”,2007年率先打出“零添加”概念。
2016年千禾上市后,作为“零添加”酱油营销概念的“领跑者”,千禾味业似乎摸对了路子。随着“零添加”调味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业绩也水涨船高。财报显示,2021年至2023年,千禾味业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25亿元、24.36亿元和32.07亿元,同比增长率依次为13.7%、26.55%和31.62%;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21亿元、3.44亿元和5.3亿元,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58%、55.35%和54.22%。
不过,2023年第四季度,千禾味业就已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的态势,其中营收下降0.82%,净利润下降8.47%。进入2024年,海天味业等同行发力“零添加”产品,该赛道逐渐拥挤,千禾味业业绩增长放缓。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为22.88亿元,同比下降1.9%;净利润为3.52亿元,同比下降9.2%,双双下滑。
千禾味业2023年度股东大会资料显示,公司2024年度经营目标为营收38.55亿元,同比增长20.21%;实现净利润6.83亿元,同比增长28.91%。业内人士认为,此次舆情压力叠加“零添加”竞品增多,或将再次增加千禾味业经营压力,按照此前业绩来看,几乎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
把脉千禾味业,当下面临3大挑战
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失速,千禾显然遭遇挑战。“零添加”已经成为调味品企业必争之地,除了千禾,海天味业、加加食品、李锦记等调味品企业无一不在布局。产品的品质过硬,对任何企业来说,一直是根本。什么科技与狠活儿,什么概念营销,终究抵不过品质的追求与把控。
千禾当下面临的首要挑战,就是产品的品质遭到质疑。食品安全虽然老生常谈,但却是社会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调味品行业,应该说同质化竞争很激烈,各家公司产品大同小异。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品质要求在日益提高。类似千禾这次酱油检出致癌物镉,还在送检产品中含镉量最高,产生的安全质疑和风波,对公司品牌形象和市值等方面,会造成不小影响。
如果真如千禾所说,在原料溯源上出了状况。那么供应链的管理和上下游业务的布局,千禾也有挑战。食品生产和安全,严格来说没有容错率,也不允许出错。与其做那么多概念营销,投入不少的广告费用,不如进一步把资金花在上游生产基地建设和原料质量提升上。同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创造真正安全、健康的调味产品。
这次含镉风波,让千禾遭遇市场信任危机。而从市场角度讲,国内已经是存量市场竞争,海外是增量市场。2024年5月的股东会上,伍超群曾说人口接近3亿人的印度尼西亚或是一个很好的市场。欧美国家的一些消费者也开始使用酱油产品。同年,千禾开拓了部分海外市场。目前,不少调味品企业布局出海,比如海天味业拟借助港股上市,拓展海外市场。
千禾应该从含镉风波中吸取教训,加强国内存量市场的品控,并对海外增量市场进行重点发展。靠“零添加”概念拉升250亿市值,已成为过去,如今回落到110亿左右,腰斩是残酷的事实。想要消费者满意,接下来千禾必须在扎实做好产品本身和差异化竞争下功夫。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