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特约评论员 杨莉华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第10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作出加强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的工作部署,要求前移防控关口、抓牢幼儿园和小学关键阶段,更快降低近视率。这一举措既凸显了近视防控工作的紧迫性,也反映出近视防控工作思路的深化与调整。那么,降低近视率,怎样抓早、抓小、抓关键?
《通知》明确指出,要把控制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近视发生率作为近视防控的重要方向和目标,这就意味着,降低近视率的工作重心应放在视力健康的人群上,即从娃娃抓起,从视力健康状态时着手,以防止他们发生近视,而不是聚焦于已近视人群的矫正与干预。幼儿和小学低年级段的儿童青少年,其视力大多处于健康状态,因此,对他们实施有效的管理,无疑是抓住了近视防控的关键人群,是降低近视率的关键所在。
那么,针对“视力健康”这一关键人群,防控工作的关键点何在?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教育引导与监管,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行为,教育和引导他们应主动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升健康意识与素养,学习健康知识,掌握健康技能,规范自身行为,主动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强健体魄,以增强抵御近视发生的能力。
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与健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由于儿童青少年的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都是在家庭中进行,因此,家庭在健康教育和行为习惯培养中承担着首要责任。父母作为孩子健康教育、行为督导的主要监护人,应通过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示范和指导他们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应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设置专门的视力健康教育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组织学生参与眼保健操、体能锻炼等活动。
学生近视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具有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复杂问题,表面上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不良的视觉环境和视觉行为,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社会健康文化的缺失和社会责任监管体系的不健全。因此,政府应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之中,坚持主导地位,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对视力健康管理的支持力度与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大财政投入,加强监管和指导,努力营造有利于视力健康的社会环境,培育健康文化,构建健康生态。
降低近视率不仅仅是一项任务,更是社会文明的体现和“健康中国”的基本战略,要求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重新审视和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教育模式以及健康观念。虽然有人可能认为近视率的上升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物学因素仅占15%,环境因素占17%,而行为和生活方式则高达60%,医疗服务仅占8%。这表明,从娃娃抓起,从视力健康状态时着手,从教育入手,从培养儿童青少年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健康行为开始,是可以大幅度降低近视率的。
总之,降低近视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久久为功。既要抓住“视力健康”这一关键人群,也要抓实“教育引导与监管”这一关键要素,更要抓紧“家长和老师”这一关键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提质增效,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以更快速度下降的目标。
(作者杨莉华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湖北省学生视力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