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礼赞劳动美 江南正青春|一场跨越42年的重逢——吴江丝绸“五朵金花”再“同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9:24:00    

5月4日上午,在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山塘社区的东秀书院内,一场跨越岁月和记忆的重逢——“吴江丝绸‘五朵金花’42年后再聚首”公益活动,让在场所有人激动万分。

曾享誉吴江丝绸业界的“五朵金花”互致问候,时隔15000多个日夜的思念终于化成了此刻的欢声笑语,令人感慨万千!

42年前,盛泽镇原新华丝织厂挡车工钱福珠、原新生丝织厂挡车工陈元元、原新联丝织厂挡车工陈菊花和沈建兰、原新民丝织厂挡车工马芸芸代表原吴江县,应邀参加在青岛举办的全国丝绸操作能手选拔赛。

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选手,5位女工凭借精湛的技艺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被原中国纺织工业部授予“全国丝绸操作能手”称号。吴江丝绸“五朵金花”的美誉就此诞生。

42年的岁月,虽然改变了她们青春的容颜,却给她们带来了更多睿智和经验——以丝绸为纽带,吴江丝绸“五朵金花”在平凡的岗位上把“一根丝”做到极致,她们的工匠精神尤为值得尊敬。

“42年前,我们这几个老姐妹被评为‘全国丝绸操作能手’,这份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是所有吴江‘织女’的荣耀。”原新联丝织厂挡车工陈菊花已年过六旬,是“五朵金花”中年龄较小的一位。她看着一张《吴江县一九八三年全国操作能手留念》的老照片,思绪万千,点滴回忆历历在目,“那时,我们都只有20多岁,在丝绸车间里不断打磨技艺,为传承吴江丝绸文化作出了自己的一点贡献……”

据了解,这是一张“五朵金花”捧回全国大奖回到盛泽后的合影。照片上,她们穿着时髦的三翻领羊毛衫,一头波浪卷,嘴角上扬,笑得非常开心,“全国丝绸操作能手”奖牌悬挂胸前,胜利的喜悦溢于言表。

一张照片,一段岁月,在历史记忆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对于许多盛泽人来说,1983年便是这样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时光,每每忆起,脑海中都会涌现出吴江丝绸业最辉煌的“黄金时代”。

1983年后短短几年间,吴江丝绸成为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中,盛泽丝绸发展尤为迅猛。

在盛泽丝绸业发展的高潮中,盛泽丝绸女工尤为出类拔萃,先后有20多位丝绸工人获得了国家级荣誉,为盛泽丝绸业传承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五朵金花”之一的钱福珠,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也是当时江苏省唯一的一线工人党代表。还有一大批丝绸女工也分别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丝绸操作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其他省市(区)级荣誉等。

“五朵金花”不仅体现了当地对丝绸业发展的专注、热爱与坚守,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据盛泽镇文联副主席、地方文史专家沈莹宝介绍,盛泽是中国丝绸之乡、“四大绸都”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盛泽丝绸发展迅速。尤其是1983年12月参加全国操作能手比赛的5位盛泽丝绸女工代表同时荣获全国大奖,在全国乡镇丝绸产业发展史上十分罕见。不仅如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吴江女工的就业率本身并不高,而盛泽女工都能在丝绸行业从事相关工作,展现了盛泽劳动人民兢兢业业、辛勤劳作的风采。

时至今日,盛泽化纤丝绸纺织产业正是基于丝绸业的发展和延伸,化学纤维、人造纤维、功能性纤维等新纤维材料得到较快发展。其中,无不凝聚着像“五朵金花”一样的一代代盛泽丝绸“匠人”持之以恒的力量。

42年的分别,42年的思念,给了“五朵金花”相约相聚的足够理由,也为传承这份丝绸情怀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忆。

据钱福珠回忆,当时,她们由各个丝织厂抽调选拔出来组成队伍,参加全国丝绸操作能手选拔赛,每个人的技艺都属于“尖子生”级别,但彼此之间并非都认识。获得国家级荣誉后,她们又回到各自岗位,兢兢业业,辛勤工作,直至企业转制、人员转岗、退休。42年间,她们少有见面,此次是第一次“全家福”聚首。

作为“吴江丝绸‘五朵金花’42年后再聚首”公益活动发起人,盛泽镇关工委“五老”形象大使、东秀书院创办人芦根荣表示,“五朵金花”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此次再聚首活动在“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之际举办更是意义非凡,通过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丝绸文化精神,进一步弘扬盛泽丝绸文化、激发人文情怀、助推丝绸纺织业发展。

已是花甲之年的“五朵金花”互相约定,今后要常相聚,把错过的时光一点点补回来,让这份“姐妹情”“丝绸情”在岁月中愈发醇厚。

谈笑间,“五朵金花”再次捧起老照片,看着42年前笑容灿烂的自己,青春洋溢、眼神清澈。这张照片,已经成为时代的记忆、丝绸情怀的见证,将永远珍藏在相册里,记录在盛泽丝绸文化历史的卷轴上,并激励盛泽丝绸纺织业不断前进。

黄正

摄影 何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