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京西的门头沟区有着丰厚的抗战历史和诸多抗战人物与传奇故事,其中就包括曾任宛平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的魏国元。魏国元是宛平七区(现门头沟区雁翅镇)青白口村人,全家抗战,满门忠烈,并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革命者,为抗战做出杰出贡献。

为弘扬抗战精神,挖掘与传承红色文化,门头沟区文联原常务副主席、作协名誉主席马淑琴查阅了20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在雁翅镇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多次深入历史现场采访,以朴素、本真的笔法,创作出中篇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并在《北京文学》2025年第1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专栏发表。作品紧紧围绕主人公魏国元的英雄事迹,呈现了一段惊心动魄又荡气回肠的京西抗战史,向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们,向所有为民族独立和解放奋斗献身的英雄们表达了崇高的敬意。
近日,在北京市文联的支持下,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北京作家协会作为指导单位,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北京文学期刊中心、雁翅镇人民政府、区文联、区文旅局等单位共同主办了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研讨活动,从历史细节、文学价值、英雄塑造、革命群像等多个角度,对这部新作进行了探讨。

“重大题材的写作并不靠惊叹号”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表示,读《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会让他想起马淑琴曾获“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的《改航》,《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延续了扎实的写作风格,沿着一条线性的时间线,以文学的方式展现了一位已于历史中消失的老人跌宕起伏的一生,一种浩气贯穿其中,而《北京文学》在今年第一期推出这篇报告文学,很有眼光和超前意识。
对作者马淑琴而言,魏国元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先辈,还是一名令她感到亲切与骄傲的乡人,过去岁月的刀光剑影与鏖战风云,都无言地沉淀在了京西连绵不断的大山与孕育了京城的劲流中。如今人们更为熟知的是1938年春天,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以及八路军主力部队到达后,迅速打开了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形势。在此基础上,《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在岁月的尘埃中继续向深处挖掘,还展现了平西地下党所做的长期的发展组织、发动群众、掌握武装力量的工作,使主力部队进驻平西更为顺利,并很快建立起抗日革命根据地。北京文学期刊中心主任、《北京文学》执行主编师力斌认为,《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写出了抗战的惊心动魄、艰难曲折与人性的历史复杂性,体现了英雄的智慧。大量的史料和细节让人信服,又有许多出乎意料。

在发言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认为,马淑琴的报告文学《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以细腻的笔触、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魏国元及其兄弟的英勇事迹,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段烽火岁月的大门,以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魅力,对历史进行了精准还原,让人们得以知晓历史真相,感受英雄们的伟大精神。作者
不仅用文学成功抒写了平西及北京的抗战,写出了魏国元带动全家抗战不惜牺牲的精神,同时还写出了人物的智慧和人格感召力,对英雄的塑造充满了传奇。从许多细节都可以看出魏国元的智慧与忠烈:他利用自家药铺“一元春”作为中共宛平县委的秘密联络中心,与其他同志在沿河城深山筹划建立枪支修造所;暴露后为挽救被捕同志和减少损失,他不顾生死自投落网,遭受非人折磨也绝不认罪;出狱后,利用补办婚礼成功上演中共宛平县委恢复工作与接通党团组织关系的大戏;严密布置,建立起一条从北平通往晋察冀边区的红色交通线……

梁鸿鹰表示,《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将平西抗战融入了抗战全局,将乡村抗战与城市结合,充分体现了抗战的雄厚基础与正义性和人民性。而且,作品的开头代入感很强,以“一张薄脆陈旧的报纸”上的讣告引入,文字凝练,兼具散文式的诗意。人民文学出版社原社长潘凯雄也对作品中的平淡和朴素印象深刻:“它的写法不同于其他惯用的浓缩、虚构、提升,而是更加取信于民,更充满理解。其实,重大题材的写作并不是靠用很多的惊叹号。”

用文学搭建“京西抗战纪念馆”
中国作协创研部原主任、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胡平曾在8年前参加过马淑琴另一篇抗战纪实文学《寻找李文斌》的研讨会,他说:“马淑琴的最大特点是扎根本土,深挖地域文化资源,而且采访做得很到位、很详细。魏国元和李文斌是深度合作的两个人物,体现了革命者的信仰和素养及个性。这两篇报告文学,用文学搭建起了两座京西的抗战纪念馆。”
著名军旅作家张子影认为,《魏国元和他的兄弟》在历史真实与文学想象的交界处,构建起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作品中涉及的人物、事件众多,时间跨度长,描写得又极其细致严谨,“以长焦的扫描和放大镜般的特写追究,在纪实与文学的交界处,完成了一次对红色记忆的创造性重构”。关于作品结构的成功,中国艺术报新闻部主任邱振刚也有很深的体会:作品的每个部分都是一个重要的横断面,纵向的10个重要节点呈现了丰富和深度,穿插点缀亦格外细腻。作品从八宝山革命公墓开始,到八宝山革命公墓结束,如同一条珍珠项链的循环结构,形成从文学到哲学的升华。

阅读《魏国元和他的兄弟》,会有感于作品的真实与细腻,其中有魏国元与前妻庞勉这对革命伴侣的结合与分离,庞勉晚年提起魏国元时的柔情与伤感,还有魏国元的铁骨铮铮与喜爱莳花的反差等等,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开头从魏国元墓与闻一多墓相隔不远引入,描写了作者在拜谒魏国元时,耳边响起了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结尾处,这段演讲又将文字间喷薄而出的情感推向高潮:“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参与研讨会的作家石一枫出生在门头沟,对京西很熟悉,但此前并不了解门头沟区如此慨慷悲壮的抗战历史和魏国元等人物,作品给补了课。从写作风格上,他的强烈感触是作品还原了真实的历史逻辑——“这样的还原与展现比虚构更简洁和有力。”在作者马淑琴心中,用文学唤起抗战记忆,用崇敬之心捧起抗战英烈的血色辉煌,是作家的责任与使命。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这是一群“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勇者的故事,无论多少次重读、重写,都感人至深。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记者:曾子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