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学者,是科研先锋
也是育人导师
近四十年坚守文物保护一线
从零开始搭建交叉学科平台
他把实验室开进洞窟
以匠心点燃青年理想
他是上海大学
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院长黄继忠

阳春三月,上海大学校园里新绿初绽,我们见到了黄继忠院长。作为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专家,他兼具学者的儒雅气质与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务实风格。在交谈中,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与教育工作者的宽厚在他身上自然交融。
黄继忠院长长期从事岩土文物劣化机理、文物无损检测方法与技术、岩土文物保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近40年来,他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助的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有关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石窟保护加固、石窟寺防水等文物保护工程数十项。
坚守初心:从一颗星到满天星
近40年文物保护生涯中,黄继忠经历了科研工作者、公务员、教育工作者的角色转变。谈及为何选择高校,他坦言:“这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从云冈石窟研究院科研主力,到负责山西省文物保护科技工作的公务员,他逐渐发现行业痛点:人才缺口严重、基础研究薄弱。“技术瓶颈的根源在基础研究,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关键。”2017年,为满足国家和上海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需求,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上海大学共建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黄继忠受邀担任首任院长。研究院锚定文物保护基础研究的定位,正契合了黄院长长久以来的坚守和追求:既专注研究,又培养人才,为文物保护尽最大力量。“在行业内是个人作战,在高校能带动一批人。” 他笑言,高校平台让他能引导更多师生投入文物保护研究,“从一颗星到满天星,这是更有意义的事。”

“没有学科交叉就没有生命”
从2017年入职到研究院挂牌,作为学术带头人的黄继忠院长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从“0” 到“1”的搭建。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研究院的核心特色。在黄院长看来,“文物保护天然需要交叉,没有交叉就没有生命力。”
黄院长以云冈石窟风化问题为例,进一步阐释学科交叉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据史书记载,开凿于北魏期间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有大小雕像10万余尊,但因千余年来的自然风化和历史上人为破坏等因素,现仅存59000多尊。研究石窟风化机理需要岩石学、矿物学、水文地质、环境科学等多学科支撑;而对已风化的石窟文物进行保护则需要研发新的材料和工艺,这又属于材料科学的范畴;还因为文物的特殊性,现场检测或探测需要进行无损或者微损检测,而这些又离不开仪器科学与技术等专业……为此,黄院长致力于推动三个层面的融合:学院内部文保、考古、图情专业交叉;与校内土木、材料等院系合作;联合企业开展实践研究。

“要敢于走出去与别人交流,不同学科的交叉往往可以产生新的想法,碰撞出新的火花。”黄继忠院长主讲的通识课《国宝的前世今生》汇聚多学科教师团队,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常学生来自于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类等二十多个学院。课程以通俗的语言讲解文物蕴含的重要价值与文物保护的现代科技手段,向学生传递文理兼修理念。同时,他开设《岩土文物保护》等专业课程,针对不同学科背景学生定制教学内容。

作为本科生全程导师,黄院长的学生分布在考古、数学、物理、力学等多个学科,他通过开展“联合大作业”项目,把不同学科的学生聚合在一起。在研究生培养中,他接纳跨学科学生:对于材料学专业的学生,黄院长会指导他做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黄院长便帮助他将现代岩土工程技术与古人的岩土工程结合起来;还有一位本科是植物学专业的学生,黄院长就启发她研究如何利用植物根系吸水特性,减少石窟顶部降雨下渗到洞窟给文物带来的破坏。
自2017年至今,黄继忠院长共招收来自材料科学与工程、文物与博物馆、文物、土木工程、文物保护、力学、岩土工程、地质学等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32名,形成了综合多学科的交叉型创新团队。“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价值,不必千篇一律,你就是你。”

“要牢牢记住实践出真知”
“研究要从现实需求出发,从现象中凝练科学问题。”黄继忠院长的科研理念贯穿始终。
引起文物劣化的因素很多,但水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精细到岩石中的潮气、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等,“硅酸盐文物有一个共性,它是有一定孔隙的,水就很容易进入。”为了解决水对石窟文物的侵害问题,黄继忠院长瞄准处在石窟文物保护前沿的凝结水形成现象,力求探究水气在不同风化程度石质文物内部的扩散、吸附、凝结规律,揭示复杂环境下石窟文物内部凝结水的形成及其作用机制,尝试构建融“自然通风+人工调控”为一体的、具有3+1级自适应反馈响应功能的凝结水治理智能解决方案,推动石质文物保护理论体系建设。

2024年夏天,黄院长的团队在云冈石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研究,每天早中晚对石窟文物表面至不同深度的岩石含水量进行检测,每次需要三到四个小时。如果恰巧赶上降雨天气,还需要测量降雨前、降雨过程中以及降雨之后的石窟内部的含水量变化情况,几乎全天二十四小时内都要轮流工作。正是基于对现场研究和问题解决的严谨极致追求,黄院长带领团队先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2年12月,由黄院长主持的2022年度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揭榜挂帅”项目《云冈石窟石质文物内部凝结水监测与治理关键技术研究》成功揭榜。2023年,文信学院“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新建立项,黄院长担任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聚焦硅酸盐质文物保护,针对我国硅酸盐质文物劣化机理不清、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材料与文物本体的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开展研究。

黄继忠院长还带领文化遗产保护基础科学研究院团队,集聚上海大学多学科方向的研究力量,获批国家“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专题任务)“石窟文物本体风化病害评估系统及保护技术研究”的立项,成为上海大学在交叉学科领域的首个国家重点专项。
实践育人的温情守护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黄继忠院长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一以贯之。每年暑假,他带领学生驻守文物现场,并要求跨学科新生直接来文物点见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文物的历史厚重,认识文物跟文物产生感情,才能让研究与现实产生联结,就像我当年参加工作时一样。”
曾有学生因凝结水研究文献空白而困惑,黄继忠院长鼓励学生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大胆探索新领域。学生下定决心,脚踏实地从头开始,最终完成突破性成果。黄继忠院长常常鼓励学生要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勇于尝试新的理论和技术,敢于越过学科的界限。“教学相长,我也在向学生学习。”
不仅在学业上,在日常生活乃至步入社会后的职业生涯中,黄继忠院长依然愿意为他的学生们提供帮助和建议。有毕业生职场遇挫,他开解:“理解差异,多看他人优点”。基层文物工作者缺乏设备,他开放研究院资源:“有价值的研究,我们全力支持。”
教师节时,学生们从各地返回探望。谈及这些 “孩子”,黄继忠院长的眼中泛起暖意:“大家一起回来的时候,每个人分享一下各自的成长,感觉很幸福!”从科研先锋到育人导师,他始终以务实态度践行着文物保护的双重使命 —— 守护文化遗产,培育守护文化遗产的人。

【上海大学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