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津冀一周观察【0402-0408】
1、北京今年将推动不少于60家高成长型企业落地雄安
北京市委财经委会议日前审议通过《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行动方案2025年工作要点》,推出27条措施,并细化为157项重点任务。其中提出,今年实现不少于60家高成长型企业落地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
另外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工作要点》提出以第二批市属国企搬迁为契机增强产业功能,同时谋划推动环球影城二三期项目,加快建设顶点公园、海昌海洋公园。
2、北京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
记者近日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自2023年本市立足于首都高质量发展以来,区域协同创新成效明显,截至目前,京津冀地区已累计培育7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两年来,北京流向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接近1600亿元,2024年,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速均超过全国增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连续两年提升。
北京跻身全球百强科技集群前三位,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已达77家、约占全国总数的28%,5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全国第一。2024年,本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9.4万辆,集成电路产量超过250亿块,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万亿元左右。
3、京津冀“海上门户”再升级
近日,随着“地中海萨玛”轮缓缓驶离第二集装箱公司N10泊位,标志着天津港第二集装箱公司以329箱/小时的在泊船时效率和416箱/小时的峰值船时效率,创出了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历史最高生产效率,为京津冀地区陆侧客户的用箱装货提供了高质量服务保障。
目前,天津港与全球1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座港口保持联通,开通集装箱航线数量和集装箱吞吐量逐年攀升,已拥有147条集装箱航线和通达欧洲、中东、拉美等市场的30余条滚装航线,对外开放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不断优化的港口服务,也让京津冀地区的企业和群众享受到了“背靠港口”的红利。
4、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正式启动
日前,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在北京正式启动。创新中心以促进京津冀地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和应用为目标,旨在打通“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全面赋能京津冀“六链五群”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已深入实施11年,三地以产业协作为突破,构筑起以北汽集团、长城汽车、理想汽车、小米汽车等整车企业引领,涵盖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智能网联的全链条产业体系。
面向新阶段产业集群跃升需求,京津冀三地需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衔接不畅、共性技术供给不足等瓶颈问题。为此,京津冀新能源汽车协同发展促进会联合多方共同发起设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中心”。
5、亮马河畔复合空间升级亮相 “多巴胺”小院一逛就是一整天
亮马河畔的复合空间——亮马小院近日升级亮相。它位于燕莎商场和蓝色港湾之间,填补了该河段的商业空白,被称为“多巴胺”小院,走进小院就不愿出来。亮马小院打造的是策展型商业,也就是以艺术策展的思维重构商业空间。小院里,是能给人们提供情绪价值的“多巴胺”消费场景。
6、京津冀联合交响乐团首次亮相
4月6日晚,由北京交响乐团发起,天津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联袂组建的京津冀联合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登台。在著名指挥家谭利华、天津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易娟子、河北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拓鹏的执棒下,120人的乐团与100人的北京音协合唱团以庞大阵容上演《长城》交响合唱音乐会。
7、“奥迪”、“大众”两款新车型将在津量
4月7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全新车型项目改造正式开工,将在目前5款量产车型基础上,在现有生产线上通过技术改造全新并入奥迪品牌、大众品牌2款新车型的整车生产能力,使该公司整车混线生产能力由5款增至7款,为后续换代车型生产做足准备。随着整车企业“重仓”天津不止步,天津市汽车产业也在链式发展中不断提速,进一步带动区域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