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故事|掌舵海葬船:送生命去更辽阔的地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9:02:00    

清明之际,大连港的晨雾还未散尽,一艘白船已从6号码头悄然出发。它并非渔船,也非游轮,而是一艘海葬专用船。自1997年起,这艘海葬船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思念,将逝者的骨灰撒向大海。

甲板上,站着许多怀抱骨灰盒的人,他们面容悲沉,泪眼婆娑。从最开始的一年10多份骨灰,到现在一年7000多份,这艘海葬船见证了无数场生离死别,也见证了中国海葬事业的不断发展。

大海比土地更辽阔。中国人对生命归宿的新观念悄然印刻在这艘海葬船的轨迹中。

从“晦气船”到“思念舟”

天色微明,随着三声鸣笛响起,海葬船载着手捧鲜花的逝者家属起航,前往本次海葬指定海域。家属们站在甲板上,面朝大海静默无声。

送别逝者的家属在海葬仪式中。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鸣笛声再次响起,家属们将骨灰缓缓倒入莲花形状的可降解骨灰罐里,投放到海水中。随着骨灰罐在海面由大变小,逐渐沉入海底,甲板上的哭声再也止不住。海风呜咽,数十只海鸥随船盘旋,后又向大海深处飞去。

这样的场景,老船长陈琦不知看了多少遍。他是这艘海葬船的老船长,尽管已经退休,但他还是经常随船出海。对他来说,专职从事海葬,是一次偶然。

1997年,大连市在中国率先推广海葬。那时陈琦还是一名观光船船长。一次,陈琦在朋友的请求下,送去世的亲人出船海葬。“消息传出去后,一些游客都不愿意坐我的船了。”陈琦说,无奈之下,他将这艘观光船改为海葬专用船。

这被质疑为一个“糟糕的决定”。当时选择海葬的家庭,一年只有十几个。出海码头更是大难题。一开始,海葬船从海边公园集合出发,由于家属穿着丧葬的衣服,拿着祭品,因为“晦气”,陈琦经常接到投诉。此后几年,出发地一直在换,海岸边、港口、码头……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逝者家属开始接受海葬。陈琦明显感觉自己忙了起来,以前海葬船一年只出几次海,后来几乎每周都要出海,除了大连本地,还有来自北京、西安、长春的逝者家属前来咨询海葬。

2012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海葬免费政策,划定包括大连在内的5个骨灰海葬区域,并为选择海葬的逝者家属提供补贴。

政策的助力让更多人考虑将亲人骨灰撒入大海。依托三面环海的地理优势,大连市已有近1.7万具骨灰融入碧波,累计节约土地5万平方米,规模相当于少建一座大型公墓。

2017年,在辽宁省民政厅、大连海事局和大连港的帮助下,陈琦的海葬船拥有了专属码头:大连港6号码头,这也成了这艘思念之船的“避风港”。2018年,经中国船级社批准,陈琦又在旧船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了新一代海葬专用船。

守了海葬船28年,海葬已经成了陈琦的执念。除了刮风下雨,他几乎每天都要出海。他欣于看见海葬船的变化:“很多老年人也开始选择海葬。他们说与其让灵魂困在墓地里,不如让生命流动起来。”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逝者家属将可降解骨灰罐缓缓放入海中。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海葬最初很简单,没有音乐和鲜花,更没有告别仪式,亲属将骨灰抛向大海。

后来,陈琦意识到,海葬不仅需要船只,更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体现对生命的敬畏。为了让海葬不再冷冰冰,陈琦对海葬船的船体进行重新装饰,把白花换成各种品种的花。每次海葬船抵达投放点后,会长鸣笛三声。“这鸣笛原本是船员意外落水时通知大家救人的,现在我们想表达的是,亲人也像船员一样落水了,以示重视。”陈琦说。

海葬流程也在不断优化。陈琦自学礼仪知识,引入哀乐、鲜花和悼词,将撒骨灰的流程细化为“默哀—致辞—献花—海葬”四步,并设计可降解骨灰罐,第一代是陶土制作,第二代是莲花形状,第三代是船形骨灰罐,寓意让逝者扬帆远行,周游世界。

陈琦的妻子李冬兰最初也不理解海葬。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冬兰上船担任葬礼司仪,没想到一干就是十多年。“今天我们最爱的亲人将与辽阔无边的大海融为一体,他们将被海水永远拥抱,自由荡漾……”船舱内,李冬兰的声音低沉,那一刻,她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重量。

如今,越多越多人加入到陈琦的海葬事业。90后船员大熊从小在国外生活,回到故乡大连后,跟着陈琦从事了海葬职业。陈琦的海葬船也从一艘变成了三艘,每年出海举行400多场海葬仪式。

在辽宁,多地建立起专业的海葬服务公司,可以为逝者家属提供海葬降解罐、乘车、乘船、鲜花、保险、海葬用品、海葬仪式、海葬云等服务。

大连市连续十年举办海葬公祭仪式,在大黑石将军山公园建起一座海葬纪念园。纪念碑右侧的LED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海葬逝者的姓名,许多市民走进这里了解海葬,缅怀逝者。

从告别到新生

工作人员在为可降解骨灰罐绑手绳。新华社记者 白涌泉 摄

碧蓝的大海上,一抹红色在闪动。

虽已年过7旬,陈秀英再次穿上红裙子,在海葬船的甲板上,翩翩起舞。海浪拍打在甲板上,陈秀英打了个趔趄,差点摔倒。海鸥鸣叫像在伴奏。陈秀英又慢慢站起来,舞步依然轻盈,如同和老伴初见时那样。

陈秀英和老伴胡东来自北京,两个人因民族舞相识相知,而后相伴了40余年。“老伴走了,我想给他跳最后一支舞。”陈秀英说。

海葬仪式虽然“轻盈”,但生死依然沉重。

陈琦和妻子李冬兰的电话,经常半夜三更响起,话筒那头,是各式各样的故事和思念。一些长期卧病在床的人,夜里辗转难眠,也会打来电话咨询“身后事”。李冬兰就一直陪着他们聊天,耐心安慰:“他们在生命的尽头打电话给你,这份信任很重要。”

2015年,陈琦让儿子牵头做了一个网站,家属可以为逝去的亲属建立专属的网上纪念馆,上传照片,写追忆文章或者网上献花。陈琦一家还经常帮一些远在外地难以回到大连的家属,到海上祭拜、献花、投信。

陈琦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很看重生死。“死亡的意义,或许就是让我们知道生的重要性。人生太短暂,太脆弱了,一定要好好地活在当下。”

如今,陈琦已经把海葬船交给儿子经营,新一代海葬船正鸣笛启航。每当骨灰入海,浪花翻涌,哭声呜咽,陈琦总会刷新自己的感悟:人生有终点,但思念永恒。海葬或许不是诀别,更是一种新的开始。

策划:卫铁民、刘畅

记者:武江民、张博群、白涌泉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辽宁分社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