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蓝水碧,淅川陶岔渠首一渠清水向北流。全媒体记者 崔培林 摄
2021年5月12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南阳视察,为我市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极大地激励着千万南阳儿女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今日起,南阳日报推出“牢记嘱托勇争先 奋力建强副中心”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决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战略,锚定市委“五聚五提”总抓手,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新征程中取得的巨大变化、呈现的崭新气象。
千顷澄碧卧伏牛,清水脉脉向九州。
——丹江口库区,万顷碧波水连天,朵云如絮飞鸟翔,水源地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出水口水质达到Ⅰ类,“一河一策一图”南阳实践经验获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
——通水10年多来,我市累计向首都和沿线地区安全送水近71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区、1.14亿人;
——厚植“生态优势”,提升发展成色,以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牵引,我市以“转”赋能,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用好京宛对口协作机遇,创新实践“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水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
…… ……
时光如炬,见证南阳担当。碧水滔滔,践行庄严承诺。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淅川陶岔渠首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库视察,听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水源地生态保护等情况汇报。他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市上下乘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的浩荡东风,认真落实省委“把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这一总遵循,锚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这一总目标,聚焦‘四高四争先’这一总任务”“三个总”要求,紧扣“建强副中心、打造增长极、奔向新辉煌”发展目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承担起“渠首”的责任,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奋勇争先,书写了“岸绿、河畅、水清、人和”的美丽篇章。
牢记殷殷嘱托
碧波浩渺,润泽向远,和往常一样,“豫海巡668”号海事执法船从淅川县香花镇宋岗码头出发,载着市生态环境局淅川分局环境监测站工作人员驶向丹江口水库深处。到达取水点位后,工作人员认真采集水样作业。“数据显示,此次水样为Ⅱ类标准。”虽然是惯常的工作,每一次,大家依然深感职责神圣、使命光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淅川县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时,强调要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监测站工作人员纷纷表示,将牢记嘱托,扛起“渠首”担当,切实维护好保障亿万民众饮水的安全线、复苏万千河湖的生态线、畅通南北经济的生命线。
殷殷嘱托千钧力,南阳纵笔绘新卷。以“治”为先,还原河湖本色。协同推进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水污染治理,对入库排污口“一口一策”铁腕整治,汇水区污水、垃圾处理实现全覆盖,全面消除污染风险源。与豫鄂陕三省五市共建水源地生态环境协作保护机制,将汇水区15条河流全部纳入“一河一策一图”应急预案,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经验在全国推广。
以“管”除患,彰显治理亮色。创新“互联网+护水”机制,实现汇水区24小时全方位实时监控。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力推进“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恢复有效库容540万立方米。
以“绿”筑基,厚植生态底色。制定的《南阳市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受到水利部充分肯定。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完成库区周边100万亩石漠化治理任务,初步形成库区水土综合防护体系。全面推行“林长制”,造林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推进、总量连年居河南省首位,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荣获全省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入选全球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
筑牢生态屏障
从“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担当,到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筑牢生态屏障的理念在全市上下根植于心,践之于行。
坚持高位推动,全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大格局。市委对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进行调整充实,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生态环境保护三省五市跨区域、流域协同共治工作取得新突破,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健全。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方案出台。颁布实施全省首部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性法规——《南阳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一系列靶向聚焦、精准滴灌、系统集成的改革为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完善了体制机制,形成了制度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向好。
在坚守生态优先、创新引领、水清民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我市生态保护交出硬核“成绩单”:我市成功入选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生态环境领域激励表扬城市(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市。淅川县丹江湿地生态系统的安全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已连续10年监测到黑鹳稳定越冬种群,“东方宝石”朱鹮时隔70年再次回归丹江湿地,28只“鸟界国宝”东方白鹳集体来淅川过冬……保护区的鸟类从2008年的10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410多种,监测发现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10种。
厚植生态优势
站在淅川丹江口水库环库区生态廊道极目远眺,绿色长廊蜿蜒曲折,淅川县林果发展中心副主任葛玉顶兴奋地说,这条依托环库公路和天然生态屏障的生态廊道,全长112公里,不仅发挥着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还将库区沿线的产业、旅游、生态资源串珠成链,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从“源头活水”到“发展源泉”,我市积极探索绿色崛起新范式,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步伐坚实有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塑造了新优势。
逐绿前行,筑牢生态屏障。点绿成金,实现生态富民,生态红利持续释放。淅川县大石桥那水乡·水上青荷民宿,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四海宾朋纷至沓来,山水相依的村落景区成为拉动区域文旅消费的新热点。北京龙之界公司以村企合作共建模式,打造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典范,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以“转”赋能,打通两山“转换链”,我市不断提升发展成色。以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牵引,在汇水区建成软籽石榴等生态林果基地和金银花等中药材基地40余万亩,周边10万群众端上生态“金饭碗”。扎实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4.7%。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工作方案》,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淅川县、西峡县获评全国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用好京宛对口协作机遇,持续拓展合作空间,着力走好水源地高质量发展之路。稳步推动林业碳汇、土地使用权、矿业权等自然资源权益交易。深入实施“宛美旅游”战略,持续叫响“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城市品牌,2024年度全市接待游客9564万人次,旅游收入750.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3%、30.9%。
守好一库碧水,是党和人民交给南阳的一张时代考卷,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砥砺前行,我市扛牢“渠首”担当,持之以恒开展全线治污、全力护水、全域增绿、全面转型,矢志不渝当好新时代的“送水人”,在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的生动实践中,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奋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的和谐统一。(全媒体记者 柏伴雪)
编辑:王冕 初审:赵林蔚 终审: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