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北京首次发布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清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0 19:27:00    

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5月19日,新时代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发布会暨“超大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举办,会上,首次发布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清单。

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北京森林覆盖率达44.95%,林地绿地年碳汇量达960万吨,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公园总数增至1100个,三分之二实现无界融通,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涌现大批典型案例,绿色已成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

此次发布的北京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共16个,涉及10个行政区,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总面积是2.3万余公顷,全面覆盖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类自然资源要素。具体包括怀柔区金隅兴发科技园矿山生态修复、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矿区生态修复和价值实现、通州区绿心森林公园生态修复、昌平区北小营西河(北大昌平新校区段)生态修复、平谷区镇罗营镇下营村千亩梯田生态修复、昌平区南口采石场生态修复、昌平区奥北森林公园二期生态修复、大兴区新凤河流域综合治理、温榆河公园生态修复、海淀区一亩园生态修复、海淀区“清河之洲”(树村段)滨水绿廊景观提升、房山区大石窝镇土地整治修复、延庆区官厅水库八号桥水质净化湿地生态修复、朝阳区亮马河生态修复、石景山区首钢园群明湖生态修复、怀柔区六渡河生态清洁小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

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罗明对北京生态修复案例进行点评。她指出,入选的这16个案例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更以全球视野、东方智慧和北京担当,为全球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范式。从废弃矿山生态重生到千年运河的碧波重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秀场的华丽转身,这些案例以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价值共生的治理哲学,为破解大城市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独特的东方方案。北京实践证明生态修复不仅是生态环境的治理,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这些鲜活的案例印证了北京方案的核心价值,就是以生态为纽带,重构城市竞争力;以修复为引擎,激活城乡共生能级;以价值为旗帜,引领全球治理的变革。未来应立足全球视野,坚持生态优先、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战略,打造水生态治理、工业遗迹转型、生态农业文旅融合、全球生态修复联盟四大领域体系,实现从技术输出到规则制定的全链条突破,为全球超大城市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作了题为“生态进城: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报告。他强调,超大城市生态保护和修复,要考虑人和自然耦合过程,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要积极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宜居是提升人的生态获得感,韧性是打造稳定的生态系统,智慧则是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性”理论范式的支撑。应从生态系统、景观及区域等多尺度,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系统功能及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升生态系统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让生态规划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