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交叉执行”赋能基层司法——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7:58:00    

4月8日,《陕西日报客户端》刊登了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交叉执行”赋能基层司法——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推动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以下为正文内容。

3月31日,在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某村,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法院法官惠五七在新修的村道上缓步前行,几位村民正坐在道旁闲话家常。“路通了,心也敞亮了!”冯某乙激动地向惠五七道谢。这场跨越40年的恩怨,在“交叉执行”机制下圆满化解,成为临潼区法院以司法创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鲜活注脚。

2024年以来,临潼区法院以“交叉执行”为突破口,融合多元共治、科技赋能和司法温情,通过协同执行化干戈为玉帛,借助监督执行让公开促公正,运用救助执行变不能为可能,成功化解两起纠缠多年的邻里纠纷。这一实践不仅让“执行难”的僵局迎刃而解,更为基层司法创新提供了范本。

一堵墙背后的司法智慧

在蓝田县前卫镇某村,杜某与李某因一堵未按习俗预留六公分间隙的界墙,从土地纠纷演变为长达10年的“争气”之战。10年前,杜某将耕地转包给李某,约定到期后恢复原状,但李某建房时界墙紧贴杜某宅基地边界未留空隙,水泥杆和树木侵占了杜某的土地,双方因此产生冲突。2024年4月,案件经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由临潼区法院“交叉执行”。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王双全并未使用挖掘机进行拆除,而是深入村庄调研,发现矛盾核心在于双方对公平的执念:杜某坚持传统礼数,李某则强调程序合法。为打破僵局,王双全引入无人机测绘技术,红外测绘图清晰显示李某侵占杜某土地10公分。随后,临潼区法院邀请临潼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村干部到场监督执行,并通过“六尺巷”的典故,强调“让墙三尺”的谦让精神。最终,界墙按习俗重砌,杜某感慨道:“这墙砌得是理,也是情啊。”李某也主动清除侵占物品和作物,双方10年纠纷就此化解。

2024年7月,西安市蓝田县前卫镇某村,杜某与李某因建房界墙未留间隙纠纷十年。临潼法院联合调解援引“六尺巷”典故,促双方重砌界墙和解。

一堆沙折射的司法温度

在蓝田县焦岱镇某村,冯某甲与冯某乙的恩怨持续了近40年。1987年,冯某乙建房时砍倒了冯某甲家的槐树,两家自此矛盾不断。2013年,冯某甲因故意伤害冯某乙妻子被蓝田法院判决赔偿1万元,赔偿款从冯某甲的“惠农一卡通”中直接扣除。冯某甲因此心生不满,用板车拉了50立方米河沙堵住了冯某乙家门前的唯一通道,也让村道成了“死胡同”。蓝田法院虽判决冯某甲清除沙堆,但10年间,四次强制执行均未成功。

2024年4月,案件经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指定,由临潼区法院“交叉执行”。承办法官惠五七走访调查后发现,冯某甲因早年赔偿金被从卡中直接扣除心怀不满,其妻也存在较强的抵触情绪,且冯某甲家庭经济困难,村干部担心强制执行会进一步加重矛盾。面对这一情况,惠五七没有急于清沙,而是联合蓝田法院、民政部门,共同为冯某甲申请了司法救助金,缓解其家庭困难。随后,惠五七多次走访,通过共情沟通的方式逐步消除了冯某甲的对立情绪。

执行当日,镇村干部、村民代表悉数到场,挖掘机清沙过程全程公开。冯某甲最终同意清除沙堆。沙堆清除后,冯某乙因病无法到场,村干部将拍下的视频递给他,画面中,两家人在新铺的村道旁合影。

2024年8月,西安市蓝田县焦岱镇某村,临潼法院联合多部门提供司法救助并调解,冯某甲与冯某乙因40年恩怨堵路僵局终破。

案结事了背后的司法举措

“交叉执行”是深化审执分离、强化执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举措。2024年以来,临潼区法院立足执行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因案施策,不断创新执行工作方式,承接的56起“交叉执行”案件中,39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执行到位金额3345万余元,实质化解率70%。数字的背后是临潼区法院不断激发“交叉执行”工作效能,破解“执行难”僵局。

值得关注的还有案件跟踪回访机制。临潼区法院要求法官结案后定期回访当事人,跟踪关系修复进展。2024年回访数据显示,39起实质化解案件中无一例二次冲突。临潼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卢光武说道:“在‘交叉执行’工作以‘点’带‘面’下,人民群众关心的‘骨头案’得到化解,执行工作的面貌出现了积极变化。”

在蓝田县焦岱镇,曾被沙堆占据的村道已长出野花。法官惠五七带笔者重访时,蹲下身轻拨花草:“这地方本来就不该堵着。”临潼区法院以“交叉执行”为刃、以“多元共治”为盾、以共情沟通软化对抗、以司法救助纾解困境、以监督执行促进公正、以科技手段强化公信,正如那堵重砌的界墙,法律的刚性框架与乡土的情理智慧,唯有平衡方能稳固;而曾被沙堆堵塞的村道,终在司法温度下,通向人心和解的远方。


编辑:侯宜均

责编:郑黎波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