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乡市双凫铺镇余新村,“80后”张建波大学毕业后,在长沙年收入过百万元。2021年,他却返乡种起了红薯。
3年时间,张建波从务农“小白”变成高手,靠种红薯、卖红薯粉,年收入达580万元,带动十里八乡村民增收。
(张建波(右)在田间指导农民翻耕。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4月7日,春光灿烂,在宁乡市双凫铺镇余新村,旋耕起垄机在地里轰隆作业。绿油油的萝卜茎叶被碾碎打进土里,一垄垄新翻出来的土高高垒起,空气中混合着泥土、油菜花和有机肥的味道。
村民陈义良站在地边上,捧着一把土,捏碎了闻一闻,说道:“土壤很肥,也松软,今年红薯产量应该不错。”
陈义良是张建波请来的“土专家”。“他只要看看土壤,就知道肥力如何,知道该补什么肥料。”张建波说。
2021年,张建波刚回乡种红薯时,可谓一窍不通,头一年部分地块绝收。为此,他一方面请教省市农科院专家,一方面向村里的“老把式”学习。
“这个伢子,头两年种红薯赔本,没想到现在变成种红薯的专家了!”陈义良说,自己是“老把式”,但很多新技术还是跟张建波学的。
当初张建波回乡种红薯,陈义良和其他村民一样,准备看这位大学生的笑话。“如今,我们打心底里佩服他。”陈义良说,种苗、技术、加工、销售,都是张建波帮他们做。
(宁乡市双凫铺镇余新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如何从种红薯的“小白”变成高手?张建波总结,要敢于做试验,找到适合当地的良种、良法。
一亩地里,张建波种上8个品种的红薯。年底一收,就知道哪个品种产量高。哪个品种淀粉含量高、做出来的红薯粉好吃,加工后就知道了。
对比了多个省份的优质品种,张建波最后引进2个适合加工的红薯品种,淀粉含量高达35%。
同一个品种,种法不同,产量差别就很大。张建波对比试验了平地、山地、坡地等地块种植,也尝试和萝卜、油菜等不同作物轮作,不断调整翻耕次数、起垄高度……张建波的笔记本里,详细记载了这些试验数据。
“做生意怎么能靠做试验,不挣钱怎么行?”张建波的做法不被合伙人认可,投产半年后4个合伙人全部退股。
张建波却一头扎进地里。3年下来,张建波把红薯平均亩产提到2900公斤以上、萝卜平均亩产提到2250公斤以上。
良种加良法,再经过加工,平平无奇的红薯、萝卜身价倍增。如今,张建波带动周边乡镇种植红薯3000余亩,带动278户农民就业。2024年,张建波收购乡亲们的红薯达1296吨,为农户增加129.6万元收入。
打包、装箱,在湖南聚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聚宏农业”)的包装车间内,工人们麻利地将红薯粉包装好。随后,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
“红薯粉供不应求,正在准备直播的货。”车间内,包裹堆成山。张建波说,公司正在和某明星团队接洽直播带货合作,一场直播可以销售1万单,要提前备足货。
(在聚宏农业包装车间,张建波(右二)在帮助工人给红薯粉拆袋和检查包装袋封口情况。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在张建波回乡之前,村里的红薯从没卖得这么俏。“以前红薯烂在地里没人要。”陈义良说,大学生卖红薯还是不一样,脑子活、会营销,现在十里八乡村民都把红薯卖给张建波。
红薯种得好,还要卖得好。2021年一回村,张建波就决定开创不同的销售模式,主攻电商渠道。
刚开始,张建波信心满满,自己出镜拍视频,每天更新,结果一个月才涨几十个粉丝。后来社区团购比较火,张建波做了两个月,销售额高达120余万元,一算账竟然还亏了1万多元。
一次偶然机会,张建波将链接挂进某明星直播间,结果手机一直响个不停。
“一看,是到账的声音。20分钟卖出2500公斤红薯粉,简直是坐在家里收钱!”张建波摸到了门道,开始走明星主播直播带货模式。
一场直播,相当于线下半个月销量。销路不愁了,张建波精打细算,尽可能把利润最大化。
2023年,张建波从国外购入20吨淀粉,结果做出来的红薯粉居然是绿色的。
“如果品质不好导致直播带货翻车,会被封杀,毁了整个公司。”这次教训,让张建波深刻意识到,品质是第一位的。为此,他从种植、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打起了“铁算盘”。
聘请技术顾问,按收益分成,按照每收一斤红薯抽成5分钱作为报酬。这让55岁的陈义良来了劲,天天提溜着水壶,“猫”在田间地头,寻思着怎样让红薯产量更高。
原先5个女工,1天打包880袋红薯粉还抱怨腰疼。张建波把报酬模式改成计件制后,如今1人顶以前5个人,大家抢着加班。
(在聚宏农业包装车间,张建波(左)在指导工人打包红薯粉。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尚奇 摄)
张建波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之为“合伙人模式”——打破上下级关系,让大家高度捆绑,共享收益、齐心协力。
把品控做到极致,一众“云经销商”主动找上门带货。如今,聚宏农业店铺在某平台月销超5万单。2024年,聚宏农业销售额达580万元,其中超7成来自线上平台。
“政府大力扶持,提供产业项目资金达200多万元。我也要更加努力,带动更多农民增收。”张建波说。
车间里,工人们铆足劲发货。张建波的算盘也越拨越响,下一步,要在宁乡市建设5个工厂,努力将宁乡红薯粉打造成地理标志农产品,让红薯成为宁乡农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编辑丨夏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