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王朝交替之时,都会有许多的流血和斗争,也都会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明清交替之时,就有这么一位抗清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史书中留下了星点痕迹。

编辑|叙古论今
夏完淳是明朝末年松江府华亭县人,1631年,他出生于江南地区的一个书香家庭。夏完淳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常高的学习天赋,五岁熟读儒家经典,七岁能写诗文,八岁能武,到了九岁的时候就能够“出版”自己的文集《代乳集》,此人可谓是天才少年。

1644年,明朝首都顺天府(今北京)被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农民政权攻陷,大明在北方的统治土崩瓦解。然而,进京的大顺政权并没有顺从大家的期待去建立一个崭新的、开创更有活力的新朝代。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势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之下,被突然入关的清军一举击败,从此丧失了北方大片地区。

而另一方面,在广大的江南地区,明朝的威权仍在,南明小朝廷就是以此为基础而建立的。南明地理位置优越,可依长江天险和两淮屏障抵挡来自北方清军或大顺的攻击。
于是,雄心勃勃的清军,元气大伤的大顺、死灰复燃的南明,加上盘踞在四川一代的大西政权,这几股股势力为争夺地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然而,由于南明弘光政权内部频频内斗,无法凝聚人心,清军先是吞并大顺,然后趁机攻破江南,占领南京等富庶地区。

由于明朝的节节败退,凝聚力差,军饷也发不起,一开始,反抗清朝的人并不是太多,人们大多萌生出准备放弃支持明朝的想法,选择接受清军的统治。不过,随着清廷带有侮辱性质的剃发令颁布之后,大江南北无数不愿剃头的人遭到清军的迫害。

于是,这激发了许多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怒,激起人们反抗之意,随即,全国各地突然就出现了数量不明的反清势力,他们重拾明朝大旗。而少年夏完淳就是这些势力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
夏完淳之所以决心抗清的原因,就必须要提到他的父亲夏允彝了。夏完淳的父亲是明朝崇祯时进士,曾经做过福建长乐县的县令,在江南地区有一定的名气。
李自成灭明时,夏允彝与许多庸庸碌碌,毫无节气的官员相比,更具精忠报国的气节,夏允彝始终心向大明,在父亲的教导下,夏完淳也成了如父亲一般忠于明朝的人。

不过,对于夏完淳来说,真正让他受到刺激的,就是父亲投江自杀。1645年,反抗清朝的力量不断出现,夏允彝带上十几岁的儿子,一同踏上了抗清之路。然而,他们的抗清事业却屡遭失败,最终,倍感绝望的夏允彝选择了投钱塘江自杀。
父亲的死,对于少年夏完淳来说,就像一道剧痛的刀伤,一方面,他为父亲的死伤心欲绝,另一方面,也更加坚定了抗清的决心。

1645年6月28日,随着南明弘光政权的突然覆灭,江南地区几乎全部沦陷,夏完淳势单力薄,只能在江南地区伺机而动对抗清军。然而天不遂人愿,后来在一次反抗清军的起义之中,夏完淳失败被捕,最后被清军处死,终年17岁。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别云间》,夏完淳被捕时,曾写下一首绝命诗《别云间》。
《别云间》
作者: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夏完淳作为明清易代之际涌现出的少年英雄,为了自己的气节献出了生命。他的事迹体现了当时人们反抗清朝暴政的英勇与无畏,也成为后世激励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