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的老北京人对过年吃什么特别讲究,在春节前的十多天就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食物了。有句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说的是开始过年时“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这种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的小食品,在生活不太富裕的年代是极好的年节食物,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太远了。

以前老北京眼中的“过年”从年前的腊月八号就开始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北京当地这首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都是春节前的美食佳肴。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过去的普通人家,只有在过年时才可以大饱口福。

过去即便是最穷的老北京人家,过大年时吃饺子的“程序”也是必不可少的。至于除夕夜的饺子,大家吃的多是肉馅或者肉菜混合馅的,素馅饺子主要用来祭祀神灵及先祖的。除了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外,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的食品较多,易上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祛火清热。过去在除夕夜还有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后来被引申为“吉庆有余(鱼)”的祥瑞寓意,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进入新的一年后,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北京人每天都要按老辈的规矩,吃不同的食物。“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往家转,初四烙饼卷鸡蛋,初五饺子要花边”。初一肯定要吃饺子,人们喜欢在包饺子的时候,将糖、花生、大枣和栗子等各种含有吉祥意义的食物包到馅里,还要配上一些副食如豆腐、柿饼等以示吉利(豆腐象征全家幸福,柿饼象征事事如意),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

初二吃面食,热气腾腾的开花馒头象征花开富贵,预示来年丰收,人们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圆,在顶部放些青红丝,放入锅中蒸20分钟,形如花朵、香甜爽口的开花馒头就做成了。初三吃的盒子讲究薄皮大馅,老北京传统的做法是将面团在面板上擀成圆形,把馅放在中间,然后用手把面片对折成半圆形,捏好边,下锅煎至金黄色,喷香的盒子就可以出锅了。除了在除夕夜、初一吃饺子外,初五也要吃饺子,而且这一天的饺子一定要包成花边形,目的是防止来年有小人拨弄是非,图的是吉利安宁。

从正月初六到十五,每天的吃法也有不同的讲究,比如初六、初七要吃鸡,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要喝棒子粥。在熬棒子粥时,会在锅里加些糯米,或者在粥快熬好时加一些淀粉,就能熬出一锅又稠又浓的玉米粥。十一吃鱼有说头,十二餐桌有鸭子,鸭子谐音“压子”,意为压住保护孩子,避免孩子发生意外。十三围坐吃对虾,十四大碗炸酱面。在做炸酱面时要用手擀面,“夏吃热冬吃凉”,配上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时最讲究的八碟小菜,主要有黄瓜丝、水萝卜丝、香椿末、芹菜末、青豆嘴儿、黄豆嘴儿、白菜丝、青蒜末等,如果再就着几口腊八蒜,味道更爽。十五家家闹元宵,元宵也叫“汤团”或“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一家人团圆、和睦、幸福。

过年对于孩子们来讲,他们最喜欢吃的不是饺子和年菜,而是祭祀神灵用的蜜供和杂拌儿。蜜供是老北京人过大年时敬神和祖先的供品,因为是蘸了蜜糖的一种糕点,故称“蜜供”。老北京的蜜供是由饽饽铺制作出售的,多用和了油的半发面,夹上少许红色馅,并洒上桂花汁后擀平,切成一寸来长铅笔粗细的小面条,油炸后蘸蜜糖即成。

杂拌儿是过年时京城家家户户守岁必吃的小食品,它其实是由多种干鲜果品掺在一起拌和而成,一般分为三种,高档的细杂拌儿,是将鲜杏、蜜桃、大枣、桂圆、山楂、藕片等经过蜜糖渍汁加工成蜜饯杂拌儿;中档的杂拌儿也叫粗杂拌儿,有梨干、苹果干、柿饼、山楂条、脆枣、花生仁等;低档的杂拌儿也叫“杂抓”,大都是些比较便宜的瓜子、花生等。细、粗杂拌儿一般在干果店上出售,而“杂抓”通常是小商贩推着小排子车或挑担走街串胡同叫卖的,他们很少用秤称,大都用手抓估算重量价钱,然后放入用旧书报折成的三角纸包,便有了“杂抓”的叫法。过去老北京人多在年前的腊月里,就将杂拌儿作为“年货”买好,并在除夕守岁及拜年时招待亲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