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吗(世界湿地日 | 滇池湿地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10:35:36    

2024年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口号是“人与湿地 生命交织”,关护湿地、呵护湿地、养护湿地。近年来,昆明滇池周边已建成湖滨湿地54个,随着滇池周边湿地的建设,越来越多公众有机会走入湿地、了解湿地。

滇池湿地里有多少种动植物?湿地内的植物有几种类型构成?湿地内的鸟类生境是如何分布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湿地,去探索滇池湿地的奥秘吧!

滇池湿地生态修复的模式是怎样的?

依托“花—鱼—蚌”立体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

昆明市林业和草原局介绍,根据国土三调统计,昆明市湿地面积为2563.01公顷,其中森林沼泽392.47公顷、灌丛沼泽16.93公顷、沼泽草地319.34公顷、内陆滩涂1636.6公顷、沼泽地197.67公顷。

其中,滇池周边建设湖滨湿地54个,建成生态带6.29万亩,形成平均宽度约200米、植被覆盖率大于80%的湖滨闭合生态带。植被覆盖率达到81%,植物物种增加至303种,鸟类增加至175种,现有鱼类26种,土著鱼类恢复至6种,有彩鹮等9种以上国家级珍惜、濒危和保护鸟类在滇池及湖滨活动,滇池湖滨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滇池湿地已经成为滇池治理成效显著的重要缩影。

目前滇池湿地依托“花—鱼—蚌”立体生态系统而进行生态修复,整个模式在湖体中种植以海菜花为代表的土著水生植物,其中以放流滇池金线鲃、银白鱼等土著鱼类,底层育养背角无齿蚌、牟氏螺蛳等土著底栖生物,利用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并为水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环境,水生动物又摄食浮游生物、取食水中的碎屑残渣,发挥大自然降解污染物的作用,即形成湖体的生态自净化体系。

滇池湿地内的植物主要有几种类型构成?

分挺水、浮叶、漂浮、沉水4种类型。

目前,滇池湿地内的植物主要分为挺水植物、浮叶型植物、漂浮型植物、沉水型植物等几种类型。其中,挺水植物株形高大,直立挺拔,花色艳丽,绝大多数有茎、叶。挺水型植物下部或基部沉于水中,根或茎扎入泥中,生长发育上部挺出水面。挺水植物包括莲(荷花)、干屈菜、菖蒲、水葱、藤草类、香蒲、芦苇等。

浮叶型植物根状茎发达,花大、色艳,无明显上茎或茎细弱不能直立,而它们体内通常储藏有大量气体,使叶片或植株能平衡地漂浮在水面上。浮叶型植物包括睡莲类、浮萍草类、芡实、苔菜类等。

漂浮型植物根不生于泥中,植株漂浮于水面上,随水流漂泊,多数以观叶为主。漂浮型植物包括浮萍、满江红、大漂、槐叶萍、凤眼莲、水蕨等。

沉水型植物根、茎生于泥中,整个植株沉入水中,通气组织特别发达,利于在水中空气极度缺乏的环境中进行气体交换,叶多为狭长或丝状,植物的各个部分均能吸收水中的养分,在水下弱光的条件下也能正常发育,但对水质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水质会影响其对弱光的利用。花小,花期短,以观叶为主。沉水型植物包括海菜花类、黑藻类、金鱼藻类、眼子菜类、苦草类、水筛类、水毛茛类、狐尾藻类等。

滇池湿地鸟类生境是如何构成的?

湿地鸟类生境呈垂直结构。

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滇池湿地已经成为鸟类的天堂。垂直结构是指在群落生境的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植物的分层上,由上至下依次是乔木层、灌木层、草本植物层、水生植物层。与植物一样,不同的鸟类因为各自习性的不同,它们所栖息停留的空间也不同,湿地内鸟类的分层也呈现垂直结构。

其中,猛禽,在湿地周边的森林上空,盘旋在高大乔木的上层歇息;猛禽均为掠食性鸟类,一些猛禽捕食哺乳动物和鸟,另一些则吃鱼和昆虫;雀形目(喜鹊、八哥、椋鸟、鸫科鸟类)杂食性鸟类,喜欢在湿地周边的林冠层活动,需要有较多的乔木。

雀形目(柳莺类、苇莺类)喜欢在湿地周围挺水植物上栖息生活。

鹭科鸟类(池鹭、苍鹭、白鹭等),杂食性鸟类,长脖子长腿的鸟类喜欢在挺水和浮水植物交界的地区,以及在浮水植物区域生活,在湿地周围的高大乔木上筑巢繁殖,以水中植物为食,食小鱼、虾、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水生昆虫,也食蛙、蝌蚪等。

鸭科鸟类,喜欢在浮水植物直到开阔水域活动,杂食性,主要以野生植物的叶、芽、茎、水藻和叶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鸻橘类,喜欢在突出的小岛上,在裸露的水岸边、泥滩上活动,大多数鸻橘为肉食性,吃各种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蠕虫、幼虫、蝌蚪等。

滇池湿地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的吗?

并非所有的外来种都有害。

外来物种,是指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经由人为无意或有意引进的物种。由于人类在世界各地交流频繁,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他处。外来种移入后,可能无法适应新的栖息地而很快绝迹,也有可能适应新环境,已在自然环境建立稳定族群者,称为“归化种”。

外来种的好坏由于人类社会的定义而有所不同,并非所有的外来种都有害,其实大部分都对人类有益。比如,2021年4月,昆明滇池大量出现的间下鱵被报道视作生态环境改善的标志,但滇池的间下鱵实际上是外来物种。间下鱵也被称为“剑鱼”。间下鱵是全球 40余种下鱵中的异类。下鱵属的鱼类几乎都是海水鱼,然而,间下鱵却进入淡水,一路深入长江上游。间下鱵并不是纯淡水鱼,它们既有生活在淡水中的种群,也有生活在咸水中的种群。间下鱵可能是地球上最深入内陆水域的鱵。在我国的生态系统中,间下鱵物种种群的存在,并且数量十分庞大,有助于稳定我国水域生态平衡,丰富我国淡水流域野生动物基因库,对我国淡水鱼类种群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若新环境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繁殖力旺盛,那么外来种就会变为“入侵种”,会与原生物种发生竞争,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对人类经济的危害。常见的滇池湿地入侵种有:红火蚁、福寿螺、小龙虾、巴西龟等。

巴西红耳龟,简称巴西龟。巴西红耳龟属杂食性动物,食性广,多半以肉食为主。在中国被称为生态杀手,被世界白然保护联盟列为 100 种最危险入侵者之一。在昆明,作为宠物龟引入,后被放生而对滇池生态系统产生了侵害,因此不能盲目放生。

福寿螺是一种大型淡水螺,属杂食性动物,最初是作为食物从国外引入中国。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造成严重后果。福寿螺被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是滇池流域主要入侵种,对湿地生态系统危害极大。

红火蚁之所以叫做“火蚁”是因为人类被它螫伤之后会有火烧般的痛感。红火蚁分布广泛,为极具破坏力入侵生物之一。在中国红火蚁是入侵生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

克氏原螯虾,即是我们熟悉的小龙虾,在滇池流域属于外来入侵种。克氏原整虾在一个水域的出现,对同一水域的鱼类、甲壳类、水生植物、水稻等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会打乱原本平衡的食物链,改变生态系统的原貌。并且它的食性十分广泛,建立种群的速度极快,易于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