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网络上说出“屈原是荆州人”的观点,就会被网友群起而攻之。关于屈原先生究竟生于何地或者卒于何处,这里暂不作论述,但笔者想讲述一下身为荆州人的“委屈”。

笔者是正宗的荆州人,而郭沫若先生当初题写的“屈原故里”至今仍让荆州人“耿耿于怀”,因为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时,说起其籍贯必提秭归。而谈到其死,必提汨罗。曾有人调侃说:“你们荆州自称几朝古都,还是当年的楚国都城郢都所在地,把每年的龙舟赛搞得煞有其事的,这屈大夫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啊?”

笔者以为,屈原到底生于何地,这已经不是争论的重点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故里”有两层含义,一为“故乡”,二为“老家”,其中“故乡”有三层含义,一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二为“家乡”,三为“老家”。如此看来,即使屈大夫的确出生于秭归,但他在当年的郢都做官几十年,那么荆州自称是“屈原故里”也不无道理。因为,市场经济利益独揽可以理解,但文化必须要共享,而且要学会共享,尤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义务,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利益要让位,文化要优先。道理很简单,若干年后,我们都记得屈原、过着端午,并且为我们的民族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人物而骄傲,但谁还记得当年荆州、秭归的GDP是多少?

抛开争取屈原故里的利益问题,面对外来的端午文化之争,我们则更应该精诚团结,“一致对外”。曾经,一篇名为《韩国美女教你吃粽子》的帖子在各大论坛转载。教中国人如何吃粽子,并声称屈原是韩国的先民、端午节是韩国人的文化遗产。说来有趣,韩国不仅宣称孔子、李时珍、西施是韩国人,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请了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2005年申请成功的“江陵端午祭”。

多年来,荆州官方对“屈原是荆州人”这一观点不予重视,民间人士再努力纠正谬误也是枉然。如果真的想争,那就先把争取的本钱培养好,至少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端午节这一节日名称,就是由《周易》演化而来,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与之相关的卫生保健理念和尊老爱幼观念,在今天值得发扬光大。端午节有关“吃”的内容,则是健康美食文化的倡导。纪念诗人屈原,这是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也是一种发扬和教育的体验——这些内容表明,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不光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还是一种文化积淀和遗产。
争,不是不可以,但是不可以内耗;如果一定要争,那我们就来比谁保护得好,谁共享得好,谁真正把端午节的民族内涵和屈原精神弘扬得好,而不是口水之战和浅层次的意气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