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南安天柱山,近乎禅近乎神近乎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10:47:24    

天柱山,是一座道禅合一的山。年轻时身在山中不识宝,以为儒家离生活近,道禅离自己远。及至年长,才对道禅做些补课。到了不惑和知天命之年,反到觉得,人在更多时候,确需老庄禅来解决人生问题。

天柱山佛道争山的传说,发生在505年。白鹤道人和宝志禅师均欲在凤形岗建舍,相争不下。事情闹大了,梁武帝命其各显灵通,以物选地。道人将手中拂尘抛向空中,化为白鹤,振翅飞翔;宝志见状,掷出锡杖,化为银龙,尾随而来。白鹤飞至凤形岗上空,正欲敛翅,忽见银龙,便掉头东去,落在白鹿岗,锡杖则就势落下。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三祖寺和白鹤观。

唐宋时,天柱山佛道盛极一时,被尊为道家14洞天57福地,史称“三千道人八百僧”。只后来,道教式微,宫观或毁于兵火,或失于维修,现仅存残垣断壁。然香灯不灭,至今民间道士仍活跃,老人去世也大都举行道家仪式,正所谓“道教是中国的根抵”。而佛教建筑却逐年增多,禅宗鼎盛,潜山现存几十座大小寺庙,绝大多数是禅宗。

中国人尤其是文人,骨子里总离不开儒道佛。作为最本土的古典文化,儒道佛的功能及特点,古今多有概括和妙喻。如:儒治世,道治身,佛治心;儒是粮食,道是璧玉,佛是黄金;儒是粮食店,道是药店,佛是百货店;儒是牡丹,道是菊,佛是莲,入世者甚爱牡丹,超世者独爱菊,出世者厚爱莲等。我深以为然,越来越觉得,人在年轻时,的确要靠儒家来养浩然之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到了中老年,身心渐衰,更多则需老庄禅的关怀,来化解人生危机,看淡尘俗,安然处世,以抵达心灵通透之境。

老子的人生智慧,愚以为可概括为两句话:物竞天择,“弱”者生存。人要活得好,能成功,就要软一点、柔一点、弱一点,把自己越放得低,生命力越长久。所以,做人要低调,不要贪得,这叫“无为”。老子送我们三个字:一是装,即“若”,若字在道德经里反复出现,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聪明不要写在脸上,要装得憨憨的。这在政治家那里叫韬晦,在老百姓身上叫装蒜,总之就是装傻、装愣、装糊涂。二是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韩信喜欢宝剑,穷得要死,但仍挂剑在身,一流氓说:“你有本事把我杀了,不然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钻过去了,若不钻,能够成为大将军吗?三是让,不争,讲究“无为而治”。

实际上,老子的“无为”,不是真无为,即“无为则无不为,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不但要有所为,甚至大有所为,无所不为。换句话说,要有所为,就要装作无所为,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制人。老子思想用在军事上,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军事上是有用的。但是,按老子这一套去做可能成功,而这种成功未必有意义。比如为了所谓成功,憋屈一辈子,到70岁成功了有意思吗?这就牵涉到“人活着是为什么”的问题。这老子没说,但庄子说了。庄子的观点是:“真实而自由的活着。”就是生活目标。这个目标,可是人生的大境界大智慧,凡夫俗子未必理解得了。

老子以无为求有为,庄子以无为求无为。禅宗呢?禅宗以有为求无为。禅是纯粹中国化的、大众化的老庄哲学,以创造性翻译印度佛经为前提,不间断而又广泛撷取老庄思想,由二祖三祖奠基,终至六祖而系统化的诠释人生智慧。禅宗是中国化佛教,强调平民化和顿悟,倡导修心养性,提炼内心。心中有禅,就要以慈悲为怀,以智慧行事,以包容面对一切。

不争是慈悲,不辩是智慧,不闻是清静,不看是自在,不贪是布施,利人就是利己。还有“放下”,不要让心理负担太重。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不要去钻牛角尖,哪怕这次没提升,哪怕有人使坏,哪怕利益上丧失了,都不要紧,人生还长。放下是自我开阔心胸的修养,真正放下牵累,才能轻装上阵。悟得禅意,幸福之门就敞开了。

天柱日出(摄影:储小心)

能够折服天下的王者

莫不是这古南岳天柱山

近乎禅近乎神近乎圣

人间烟火里卓然伫立

不生半点骄傲

与生俱来的高贵气质

是那亿万年皖水的滋润

皖文化的意蕴

丰盈的心哦,以石以峰

以竹以松万千形象演绎

醉了仙家、于是织女下凡

两情相悦,董家湾放牧的牛郎

大乔小乔出落如花

正逢当年,公瑾雄姿英发

步着诗经去呗,寻一次孔雀东南飞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绝唱,此起彼伏

一如这清泉的潺潺缱绻

不能忘却诗人的赤诚,足迹

李白、白居易、王安石、黄庭坚

摩岩石刻群的文采愿心

四季为何热衷不同的生机

是代代人对天柱山的崇拜热爱

探秘花岗岩的奇观,幽洞曲折转圜

大彻大悟,尘心病眼两醒然

乐,云的自在;赏,山的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