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翻译(《论语》|《学而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3 09:49:2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先生说:“学习并加以反复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自己却不发怒,这难道不是君子吗?”


这三句话看似很简单,我们以前读论语对这三句话没有仔细想过。认为知道意思也就理解了。其实这三句话没那么简单。


作为《论语》的开篇,有意无意的就把孔子的治学纲领带了出来。因为《论语》是一部凭借后人回忆写成的作品。并没有刻意的排版,或者是我们现在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论语》经过刻意的排版。所以用了有意无意这个词语。


如果把这句话理解成孔子治学的纲领我们就可以翻译成: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手段,经过反复刻意的练习,从而达到培养君子的目的。



咱们逐句来看。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今天我们把“学习”合成一个词语来讲,其实“学”和“习”是两个意思。“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习”的本意是小鸟反复的试飞,具有练习之意。这句话孔先生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学到东西,并反复的加以练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那个时代的人学什么。这个问题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姬旦所作的《周礼》一书中就给了我们答案。


《周礼·保氏》记载“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浓缩起来就是:礼(礼仪规范)、乐(音乐表演与演奏)、射(射箭)、御(驾驶马车)、书(书法)、数(计算。天文。占卜等)。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考驾照还是练钢琴。都需要在学会的基础上,反复的练习。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学而时习之。


在这里澄清一点,有人认为那个时代的学生学的是“大六艺”和“小六艺”。其中“大六艺”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对的。因为《诗》为孔子晚年所整理作品,即《诗经》;《春秋》成书于战国时期。其他四经包含于“小六艺”之中。所以我认为孔子时代的学生学的就是“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再说后半句不亦说乎,说在这里读做“悦”,叫通假字,其实就是古人的错别字。关于这个字就多说了。


“学习之后并反复练,使我快乐。”这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因兴趣而学习,并快乐着。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金榜题名一说。纯粹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是何等的快乐,何其的美好。


反观现在某些所谓教育工作者倡导的“学海无涯苦作舟”,被现在社会所津津乐道的“高考工厂”。足以体现,现在教育的人性沦丧和某些教育工作者的陈腐与顽固不化。我相信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不需要去“头悬梁锥刺股”,因为他们学而悦乎。这才是正能量。不知道那些宣传玩命学习的人有什么样“不可言说”的目的?

(以上为本人观点。不接受反驳,不予以评论。有关此留言不进行回复)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里的朋可不是远道而来的亲戚。《礼记》里说的好: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这里的“同志”可不是现在所说的“同志”,但是现在的“同志”从这里解释似乎也蛮通顺的。好了,扯远了。


“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同门”就是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所以所谓朋就是同学。“同志”是志趣相投的之人。所以所谓友才是现在我们讲的朋友。也就是说,古人说的“朋友”,相当于现在“同学”和“朋友”这两个意思的综合。朋友们相聚在一起,研讨学习道德义理。在这里孔老先生的快乐就是与弟子讨论学问时的快乐。这也就是孔子所讲究的合作学习。


早在孔子的时代人们就知道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是何等重要。知道团队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团队合作是人的天性。也是做成一件事情越来越不可或缺的品质。再反观现在的教育,在所谓考试的推动下,大力倡导所谓独立思考,并最终使之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反人性的,也是不可长久有的。我没有听说过哪个狼离开了狼群还可以狼嚎,也没有听说过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弄出一家世界五百强来。如果有恐怕也只会出现在《××童话》中,骗一骗单纯的小朋友罢了。独立思考固然重要,但不能“发扬”到以此为荣的地步,这样就偏离了正常的人类基因设定。

(以上为本人观点。不接受反驳,不予以评论。有关此留言不进行回复)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本身好理解,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君子”一词。有好事者统计过《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07次君子。可见君子在孔子及其弟子眼中重要性。君子也是孔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孔子及其弟子眼中的理想人格。


君子刚开始是身份的象征,指的是上流社会、统治阶级。与“小人”相对,当然这里的“小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小人”。而指的是被统治阶级。到了后来“君子”变成了一个道德概念。也就成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所向往和追求的最高境界。


完成了素质教育,学会了合作学习,最终大家都变成了君子。这是孔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现在应该追求的学习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