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造就了金寨
文 | 安徽人文地理
什么是金寨?
围绕金寨的标签太多太多
“红军摇篮”
“将军故乡”
“长寿之乡”
“天然氧吧”
等等等等
它们都是金寨的名片
||
想要更好的了解金寨
就必须从金寨的地理说起
金寨是安徽省面积最大的县
面积有3814平方公里
位于鄂豫皖边境处
是安徽的西大门

金寨位于大别山腹地
受大别山山脉影响
地势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呈阶梯式下降
按山岭绝对高度
可分为三个阶梯
中山区、低山丘陵、岗丘平畈
这一区域主要位于西南部
呈马蹄形状
占全县总面积的51.6%
海拔基本在800米以上
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16座
重峦叠嶂,山高谷深
大别山在此地尤为的壮观

海拔高度1729.1米的
天堂寨
是金寨县最高的山峰
云遮雾绕、气壮雄浑
是金寨著名的旅游风景区


大别山山势陡峭
从高山上发育的河流
往往因落差大
而形成众多的大小瀑布

瀑布之下便是幽深的河谷了
与天堂寨毗邻的燕子河大峡谷
以险崖、奇石、幽谷、秀水而著称
河谷幽深静谧,全场4800米

河水劈山凿石
穿过幽深的河谷
终于冲出了第一阶梯
进入了
第二阶梯:低山丘陵区

第二阶梯主要分布在
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周围
占全县总面积的41%
海拔在400m—800m之间
这一区域谷地开阔、河道高宽
四周环山,类似盆地地形
这类地形是建设水利工程的绝佳之地
新中国为了彻底治理淮河水患
在金寨修建了治淮骨干工程
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

水库的修建
使得高峡出平湖
宛若蓝色的丝带飘在山间
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壮美


第二阶梯
绝佳的海拔、气候、温度和湿度
孕育出了“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
六安瓜片
据史料记载
六安瓜片由“齐山云雾”演变而来
齐头山位于响洪甸水库边的齐山村
这里是六安瓜片的原产地

六安瓜片产量以六安最多
但品质以金寨的最优
而金寨又以齐头山的为极品

经过两大水库区
继续沿着史河走
便到了地势相对平缓的
第三阶梯:岗丘平畈区

此区域海拔在500m以下
占总面积的7.4%
地形特点起伏多山

岗丘平畈区
属于山区向畈区过度地带
十分利于发展种植业
比如白塔畈镇的
板栗种植业非常的发达
有“金寨板栗之乡”之称

此外
岗丘平畈区也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
是县城所在地,交通相对发达
合武高速铁路、沪蓉高速都从这里经过

金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温和
居住在这里的人身体更健康
2013年金寨百岁以上的老人有73人
80岁以上的老人占60岁人口比例的14.4%
全县平均预期寿命有77.27岁
所以金寨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授予
“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
山水总相伴
发源于金寨羊角尖的史河
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整个县
流经了金寨三道阶梯地形
它是金寨最大的河流


通过上面的介绍
我们基本了解到了金寨地形地貌
金寨凭借其独特的地形
开发出了一处处旅游景点
引得无数人向往
然而在历史上
金寨却是一个没有存在感的地方
同样也是因为地形
山高水远、交通不便
金寨在古代历代朝廷眼中
它只是戍边防守之地
所以谈不上文化积淀了
(金寨马鬃岭,图片源自@720高清航拍)

直到近代
金寨地区才迎来了新生
红军在鄂豫皖边界
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
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在金寨诞生了11支主力红军
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军第一县”
至此
我们对金寨有了新的定义
“红军的摇篮,革命的圣地”

金寨地区作为“县”诞生
红军的日益强大
使得蒋介石坐立不安
开始部署“围剿”苏区计划
1932年9月
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
国民党军卫立煌部进占金家寨
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
划安徽、河南和湖北三省交界部分边区
设立新县,即“立煌县”
县名取自国民党将领卫立煌之名
这便是金寨的前身

立煌成为省会驻地
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军长驱直入
中国半壁江山沦陷
安徽大部分地区为日本占领
金寨地区成为了
国民党鄂豫皖的大后方
自1938年6月27日开始
立煌成为是安徽省会临时驻地
直到1945年11月
前后长达7年之久

“立煌”变“金寨”
解放战争时期
大别山地区是国民党的心脏腹地
战略意义非常重要
控制大别山地区
等于在国民党胸口插了一把刀
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开始挺近大别山
到了9月2日,刘邓大军攻克立煌县
9月4日,改立煌县为金寨县
至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金寨

红色革命,人才辈出
金寨真正的兴起
得益于红色革命
也正是如此
金寨人才辈出
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
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全国金寨籍将军和老红军有700多人
其中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将军59位
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50人

从古代的默默无闻
到近代的名声大噪
从古代的人才凋零
到近代的将军辈出
从古代的偏远崎岖
到今天的旅游胜地
这就是多彩传奇的金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