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越王勾践在面对吴国夫差的挑衅与侮辱时,他强忍恨意,卧薪尝胆,只为保存实力,一招制敌。我们在钦佩其忍辱负重的毅力时,可否也想到勾践以卧薪尝胆这一事件鼓舞了越国成千上万的百姓,为其最终战胜吴国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俗话说“不是不报,只是时机未到”,越王勾践用他一生的经历给我们诠释了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勾践忍辱负重,只为今后战胜敌国
在勾践的父亲战胜吴国君主后,越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勾践在皇位上也没有太多的顾忌之心。在得知吴王夫差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时,勾践信心满满,认为只要自己趁吴军没有防备时,先夫差出兵,必能战胜夫差,于是不顾范蠡等人的劝阻,贸然发兵。
等到越军行驶到夫椒时,吴军早已在那设下埋伏,打了勾践一个措手不及。勾践吃了亏,只好退守于会稽。面对自己的失误,勾践才明白,带兵打仗并非儿戏,不能仅凭自己的一厢情愿而贸然进攻,但现在被夫差困住了,必须想办法化解这一危机。这时,范蠡建议勾践表面向夫差求和,实则暗地里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勾践觉得范蠡这个办法可行,于是派人买通夫差身边的大臣伯嚭。伯嚭一看见勾践给自己送来了美人和珠宝,很是高兴,于是在夫差面前进言,让夫差饶勾践一命。他说,如果留下勾践的性命,越国和吴国的百姓肯定会觉得吴王宽宏大量,这样人心一得,会省去不少麻烦事。在伯嚭的挑唆下,夫差从会稽撤兵,勾践也带着自己的家人和臣子来到吴国,开始过上了为人奴隶的日子。
勾践卧薪尝胆,贮备实力
勾践到了吴国以后,夫差让他和他的臣子住在自己父亲坟旁的石屋里,让勾践给他的父亲打扫坟墓,并且让勾践为自己牵马。勾践在此过程中,没有抱怨,没有气馁,在夫差面前表现得恭恭敬敬。过了几年,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于是便把他放回了越国。

回到越国的勾践,为了让自己牢记在吴国所受的屈辱,勾践把自己的床上放满粗糙的柴木,并且在床上挂上一只苦胆,每天睡之前,尝尝苦味,以此来提醒自己。《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说:“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在治国方面,勾践回国后,便颁布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经过几年的时间,越国已经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国。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困扰勾践的人员不足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思虑许久,勾践想到了以酒激励人们生育的办法。
《吕氏春秋·越语》中是这样描述勾践以酒鼓励生育的:“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孩,两壶酒,二豕。”实行了鼓励生育的政策以后,越国人们生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很快,越国的人口达到了几十万之多。

勾践准备充分,一举拿下吴国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这是《左传·哀公元年》这本书中对于勾践灭吴的描述。勾践在卧薪尝胆十年期间内,努力发展经济,汇集人心,终于在十年以后,攻下吴国,报了之间的奇耻大辱。在攻下吴国后,勾践利用夫差修建的河渠等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使越国的经济实力强于其他诸侯国。
《史记·货殖列传》曾说:“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可见,在勾践的带领下,以前贫困的楚越之地已然成为富饶之地。

回顾勾践的一生,卧薪尝胆的毅力使得他在面对吴王夫差的压迫时,从容应对。如果没有这一份毅力的话,勾践早已在会稽死去。当吴王夫差被灭后,勾践的野心越来越大,他已经不满足称霸楚越之地,他把他的目光看向了淮水以北,他想把中原之地也收入自己的囊中。
但文种和范蠡却想阻止勾践,因为他们觉得在经历了讨伐吴国这一战后,人力物力损失了很多,可以像以前那样,养精蓄锐后再商量讨伐中原的计划。勾践明白两人的良苦用心,但他早已经受够了被人压迫的感觉,于是他不顾文种以死相逼,范蠡出走,毅然北上,打算收服中原地区。

越王勾践死后,越国经历了几代君王,最终在王无强的手中灭亡。正是由于勾践早期的卧薪尝胆,努力发展经济,才有了后来经历无数次战乱还依旧强大的越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