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多年前,大禹定九州,兖(yan)州是九州之一。《尚书·禹贡》的记载,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兖州的“兖”字来源于兖水,源于河南济源市王屋山中。以黄河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后来南面消失,但与济水相关城市地名保留下来,比如济源市、济宁市、济南市济阳县等等。兖水由“沇”转化而来。并且千百年来还赋予了端信的含义,西汉《春秋元命苞》说:“兖,端也,信也。”端信就是为人行为端正,品格正直,在与人交往中,诚信无期,这正好契合了兖州人端信的禀性。兖州地处平原、物华天宝有好的地理条件赋予兖州人承邹鲁秉赋,怀孔孟之道的端信民风。
明朝《兖州府志》曰:滋阳人“土风和厚,家多弦诵,民俗驯谨,无狙犷气”,(清《滋阳县志》)。在兖州的历史上诞生了很多端信楷模的人物,比如颜回、韩智、范淑泰、牛运震等等。相信这种精神将不断与时俱进、发扬光大成为兖州人端信的靓丽名牌。
远古泰山之南为徐州,泰山之北为兖州。现在的兖州位置实际在当时徐州的范围。《尚书.禹贡》“济河惟兖州”是说兖州的位置在济水和黄河之间,是经河南省的东部,山东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带地方。
当然九州中的兖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兖州最早成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是在西汉元封5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个刺史州部。兖州是其中之一,治所迁移过很多地方。沧海桑田,世事星转斗移,南北朝时候,南方的刘宋政权,设置兖州,治所于公元453年由山东东平迁于治所瑕丘(就是现在的兖州)。北魏政权也把治所设在兖州,史称东兖州。隋唐兖州为鲁郡,治所瑕丘(现在的兖州位置),统任城、等十县。宋代兖州称袭庆府,治所瑕丘,辖泰安、泗水等四县。元代属济宁路,治所嵫阳(现在的兖州),辖四县。明代治所滋阳,辖济宁、东平等四州二十三县。清代同明制辖四州二十三县。民国兖州(滋阳)属于济宁道。
南北朝时宋元嘉30年(453年)瑕丘城因为河道侵蚀南移5里至现在的兖州城区,原址渐废是为现在的古城村。也是这一年兖州治所由须昌(东平境内)迁入瑕丘。金代因瑕有“疵”意,不吉利,因境内有嵫阳山遂改成嵫阳县。明朝成化年间鲁王府娄发大火,改嵫为滋,取其三点水的吉利。滋阳县沿用至解放初期,当时城里叫兖州市,城外叫滋阳县。1958年合并到曲阜县,1962年和曲阜县分开,改称兖州县又兖州市至现在的兖州区……。至此兖州有四千年间的空泛地域概念凝固到了现在的端信兖州一个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