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诗体经过多次演变。上古歌谣其体式尚未定型,或者说还未成为独特的诗体,真正的诗体应从《诗经》的四言诗算起。《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言”是指每一句诗的字数,四言诗是指每一句诗有四个字,《诗经》里作品多数就是四言诗。《诗经》中的四言诗结构多样,每首从一章到多章不等,这样便于复沓回环,反复吟咏。如《诗经》中的首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每句四字,共分为五章,其中不少地方采用复沓手法,如“参差荇菜”出现了三次,“窈窕淑女”出现了四次,“左右流之” ﹑“左右采之” ﹑“左右芼之”;“寤寐求之” ﹑“琴瑟友之”﹑“ 钟鼓乐之”也只是换一两字,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押韵也相当灵活,可押可不押,变韵也较随意,甚至同字相押也可。如末二章各句都是以“之”相押。从这首诗可以了解《诗经》四言诗的许多特点。而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关关雎鸠”﹑“参差荇菜”均采用了“兴”手法,即托物起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又是用了“比”的手法;其余又用“赋”进铺陈叙述,“赋比兴”的手法兼而有之,这也是《诗经》中四言诗最常用的表现手法。
《诗经》中广为传诵的四言诗还有许多,如《小雅•棠棣》﹑《郑风·子衿》﹑《秦风·蒹葭》﹑《卫风•木瓜》等等,不胜枚举。
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式”,即两个字开成一个节奏,每句两个节奏,每个词多用双音节词,因此其节奏形式较为单调。不如五言﹑七言诗有个单音节词,便于灵活运用,而富于变化。加之句子简短,限制了表达的内容,所以《诗经》之后,写四言诗者不多,精品更是少之又少。其中比较出色的当数曹操,其《龟虽寿》﹑《观沧海》等都可算四言诗之名篇。
曹操之后,四言诗便湮没无闻了,唯有今人周恩来总理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值得一提: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首诗写于1941年,揭露了当时国民党破坏国共合作,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且不协韵,但其语言饱含血泪,感情深沉,堪称传世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