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苏轼的风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6 11:40:46    


年少未经世事之时,笔者总是崇拜李白的飘逸洒脱、高洁傲岸。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笔者渐渐感受到世界的奇特变幻和人生的苦涩艰难,转而开始将关注的目光转向苏轼,并不由得敬佩起苏轼的乐观豁达、开朗积极、宁静淡泊、清廉高洁。


纵观苏轼的一生,总是漂泊多于安稳、贬谪多于升迁、奋进多于放任、遭讥多于受宠。


苏轼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却不得重用、屡遭攻击。或因直陈政事,或因作诗不慎,他一再地被政敌们抓住把柄、恶意构陷。虽有一颗忧国爱民之心,苏轼却无法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在将近40年的官宦生涯中,苏轼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


苏轼一生为官,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担任知州,还出任过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足迹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苏轼都能随遇而安、苦中作乐,争取利用自己的才学和智慧,造福于一方百姓。在他做官或停留的地方,留下了众多诗词佳作。纵使相距千年,我们也能从其诗词文赋中了解其生平遭遇、人生理想。


据史料记载,《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12月或元丰六年(1083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带着全家人到黄州之后,过着贫穷困苦的生活,却从来不曾趋炎附势,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一切难题。通过该词,我们可以想见苏轼的心情。


原文: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月亮悬挂在疏落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早已经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看,心里有遗憾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寒。


这首词整体描写了一个月夜词人的所思所想。夜深人静,弯月高挂,有谁像自己这样孤独地在月下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孤单单飞过天际的大雁呢?自己就像惊起回头、满怀幽怨、找寻宿处、飞来飞去的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暂息于寂寞荒僻的沙洲。


高洁自许、不从流俗,正是苏轼偏居黄州的写照,也反映出苏轼内心的苦闷、寂寞、沉重、无奈。遭到朝廷贬谪,是一种苦闷。身边无人可以理解自己的心情,又是一种苦闷。本来夜深之际应该安然入睡,苏轼却独自在月下徘徊,可见其心中满怀心事,却无人可诉、无人可解,这该是一种多么悲苦的情境。


对于这首词的境界,黄庭坚如此评论:“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由此可见,黄庭坚对于苏轼的这首词,是极为赞赏的。的确,通过该词,我们读出了苏轼的高洁、孤独、失落、遗憾、寂寞、沮丧,并且为其孤傲自守、孤特自立的操守所折服。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如今,人们常常引用这句诗词,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情感。是啊,酒客易逢、知音难觅,像苏轼这样的大诗人都有感觉孤独、愁闷的时刻,更何况是凡俗之人呢?也许,只有苏轼自己,才知道如何调节、派遣自己的苦闷吧。